搜索
首页 《又和岳祠谢发题岳寺平法华庵》 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

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

意思:厌烦还不读,何况淤泥莲。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又和岳祠谢发题岳寺平法华庵》

全文赏析

这首诗给人一种宁静、内敛的感觉,充满了哲理和深思。诗人通过描绘宴坐、庭芜、焚修等景象,表现了一种修行者的孤独和苦谛,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诗歌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首联“宴坐几何年,庭芜与砌连”,通过“宴坐”形象地描绘出诗人静修的状态,而“几何年”则表现出他修行的持久。庭芜与砌连,进一步描绘出寂静、稍显落寞的环境,也暗示着诗人修行的心境。 颔联“焚修真谛苦,功地得无圆”,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修行的艰辛和追求。“焚修”形象地描绘出修行的艰苦,“真谛苦”则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真谛的深入理解。而“功地得无圆”则暗示着修行之路无尽无休,永无止境。 颈联“阙里诗三百,濑级文五千”,诗人借用了《诗经》和《易经》的典故,展示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暗示着他在修行中不忘诗文,寻求心灵上的滋养。 尾联“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则以“厌烦犹不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琐的不屑,而“何况淤泥莲”则进一步表达出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越,以及对清净修行生活的坚守。 整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诗人的内心独白。诗人在修行中寻求真谛,同时也通过诗文寻求心灵上的滋养。他对世俗的繁琐和不屑,更突显出他对清净修行生活的坚守。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宴坐几何年,庭芜与砌连。
焚修真谛苦,功地得无圆。
阙里诗三百,濑级文五千。
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淤泥

    解释

    淤泥 yūní

    (1) [mud;silt]∶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

    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颐《爱莲说》

    (2) [ooze;slurry]∶参见“软泥”

  • 厌烦

    读音:yàn fán

    繁体字:厭煩

    短语:伤 腻 倒胃口

    英语:be fed up with

    意思:(厌烦,厌烦)
    厌恶,腻烦。
      ▶宋·黄庭坚《放言》诗:

  • 何况

    读音:hé kuàng

    繁体字:何況

    英语:much less

    意思:(何况,何况)

     1.《后汉书•杨终传》:“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南朝·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