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葛蕴》 大明临万物,我亦傍车尘。

大明临万物,我亦傍车尘。

意思:大明在万物,我也旁车尘。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答葛蕴》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与一位文才横溢的朋友相遇、相知、别离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赞美,以及对朋友离去的思念和不舍。 首句“我初未识子,已知子能文”,通过“已知”与“初未识”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肯定和赞赏。接下来,“春风吹我衣,蜚召入九阍”,描绘了诗人受到召唤,进入宫廷的场景,同时也隐喻着朋友的文才如春风般温暖人心。 在宫廷中,“众中得了辞,默许非他人”,诗人对朋友的辞采大加赞赏,认为非他人可比。而“方将引飞黄,使出万马群”则表现了朋友才华横溢,如飞黄腾达,引领风骚。 然而,诗人的赞赏并未得到回应,“差之在须臾,气沮不复论”,表现了诗人的失落和沮丧。接着,“大明临万物,我亦傍车尘”,诗人用“大明”比喻朋友的光辉,表达了自己追随朋友的决心。 在相遇之后,“相逢扶桑侧,一揖意自亲”,诗人与朋友相互行礼,情感自然亲近。而“屈子果由我,相示以无言”,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敬仰,以及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慨。 随后,“同行千步廊,揽辔金马门”,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一同行走的场景,同时也隐喻着朋友文才横溢,如金马玉堂般高贵。 然而,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归来客舍中,未及还往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不舍和思念。而“东舟载子去,千里不逡巡”,则描绘了朋友离去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惋惜和遗憾。 最后,“今者坐瓯越,相望若参辰”,诗人用“参辰”比喻与朋友相隔遥远,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而“忽有海上使,问我及墙藩”,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消息的关心和期盼。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和敬仰,以及对朋友离去的思念和不舍。同时,诗中也展现了诗人的文学造诣和情感表达的艺术。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初未识子,已知子能文。
春风吹我衣,蜚召入九阍。
众中得了辞,默许非他人。
方将引飞黄,使出万马群。
差之在须臾,气沮不复论。
大明临万物,我亦傍车尘。
相逢扶桑侧,一揖意自亲。
屈子果由我,相示以无言。
同行千步廊,揽辔金马门。
归来客舍中,未及还往频。
东舟载子去,千里不逡巡。
今者坐瓯越,相望若参辰。
忽有海上使,问我及墙藩。
得子百篇作,读之为忻忻。
大章已逸发,小章更清新。
远去笔墨畦,徒识斧凿痕。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大明

    读音:dà míng

    繁体字:大明

    意思:
     1.指日。
      ▶《易•干》:“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
      ▶唐·白居易《为宰相贺赦表》:“

  • 万物

    读音:wàn wù

    繁体字:萬物

    英语:world

    意思:(万物,万物)

     1.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易•干》:“大哉干元,万物资始。”
      ▶《史记•吕不韦列

  • 物我

    读音:wù wǒ

    繁体字:物我

    意思:彼此,外物与己身。
      ▶《列子•杨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明·沈鲸《

  • 车尘

    读音:chē chén

    繁体字:車塵

    意思:(车尘,车尘)

     1.车行扬起的尘埃。喻奔走的辛苦。
      ▶唐·温庭筠《秋日》诗:“天籁思林岭,车尘倦都邑。”
      ▶清·顾彩《梅花驿》诗:“马迹车尘暗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