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宜春北岩》 野果枝头寻,水光空中度。

野果枝头寻,水光空中度。

意思:野果子枝头不久,水光空中度。

出自作者[宋]曾由基的《游宜春北岩》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放怀自然、超脱尘世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清幽、静谧、和谐的美感。 首联“宦躯真沐漆,放怀北岩去”,表达了诗人抛却官场繁琐,放怀自然的决心。颔联“行行如蔍境,渐入幽绝处”,形容诗人深入山林,逐渐进入幽深绝妙之处。颈联“湿翠欲沾衣,晴云乱生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湿润、云雾缭绕的景象,使人仿佛能感受到翠色的湿润和云雾的缭绕。 接下来,诗人用一系列的比喻和描绘,呈现了山林的韵律和气息,如“滩声时抑扬,岚气互吞吐”,形容江滩的声响和山间的云雾相互交织,此起彼伏,仿佛在呼吸一般。又如“松寒韵笙竽,碣石装钟虚”,以松树的寒韵和碣石的装点来形容山林的音韵和气息,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 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山林之美的感受和体验,如“野果枝头寻,水光空中度”,形容自己在山林中寻找野果、感受水光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融入。 最后,诗人以“此景几百年,却待予全付”表达自己的感慨,认为这片山林的美景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如今却等待自己来完全领略和感受。这种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也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生动,以细腻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和诗人对自然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放怀自然的宁静和美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宦躯真沐漆,放怀北岩去。
行行如蔍境,渐入幽绝处。
湿翠欲沾衣,晴云乱生屦。
滩声时抑扬,岚气互吞吐。
松寒韵笙竽,碣石装钟虚。
朱实嫋碧藤,白羽明翠坞。
提壶忌人醒,市醑邀我沽。
野果枝头寻,水光空中度。
饮少辄颓玉,山灵劳拱护。
起来一凭栏,件伯是佳句。
此景几百年,却待予全付。
吟成石点头,喜极石应语。
何处一鸣鹤,而作赏音和。
仰峰人所仰,隔江不受呼。
正如山中人,九诏不一顾。
传闻唐卫公,挟册曾此寓。

关键词解释

  • 水光

    引用解释

    水面映现出的光色。 南朝 梁 江淹 《悼室人》诗之七:“阶前水光裂,树上雪花团。”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孽海花》第六回:“﹝ 雯青 ﹞把船窗推开,只见白茫茫一片水光。” 许地山 《缀网劳蛛·黄昏后》:“从秋的夕阳渲染出来等等的美丽已经布满前路:霞色、水光、潮音、谷响、草香等等。”

    <

  • 枝头

    读音:zhī tóu

    繁体字:枝頭

    英语:end of the branch

    意思:(枝头,枝头)
    树梢;树枝上。
      ▶唐·元稹《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诗:“渐到柳枝头,川光始明媚。

  • 中度

    (1).合乎标准、法度。《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淮南子·主术训》:“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四游记·果老骑驴应召》:“言词清雅,礼数中度。”
    (2).引申为恰到好处。 唐 陈鸿 《长恨歌传》:“鬢髮腻理,纤浓中度。”《宋史·欧阳修传》:“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读音:zhōng d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