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禅月大师见赠》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意思:应观法界莲花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和禅月大师见赠》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高僧惠我赠诗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首联“顿豁尘心展白眉”,诗人用“顿豁”形容惠我赠诗的醍醐灌顶之效,使诗人的尘世之心得到了洗涤。而“展白眉”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豁然开朗、心情舒畅的样子,就像眉毛舒展开来一样。这一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受到高僧启示后的心灵变化。 颔联“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诗人用“谷中花”和“潭底月”来比喻高僧的诗作,表现出高僧的诗作如同山谷中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又如同潭底的月亮在夜色中洒下清辉,给人以清秀、宁静之感。这一联用生动的比喻,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高僧诗作的赞赏。 颈联“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诗人用“法界莲”和“人间桂”来比喻高僧的品格和修行,表达了高僧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品质。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愿意像高僧一样修行,不屈服于人世间的种种诱惑和困扰。 尾联“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诗人用漂泊不定的经历来表达自己与高僧相遇的遗憾,因为自己与高僧的相识来得太迟了。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高僧的深深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受到高僧启示后的心灵变化、高僧的诗作和品格、诗人的经历以及对高僧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修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高僧惠我七言诗,顿豁尘心展白眉。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千叶

    读音:qiān yè

    繁体字:千葉

    英语:Chiba

    意思:(千叶,千叶)

     1.千代,千世。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孰能本枝于千叶,重光于万祀。”
      ▶宋·

  • 人间

    读音:rén jiān

    繁体字:人間

    短语:尘 尘世 江湖 浊世 凡

    英语:man\'s world

    意思:(人间,人间)
    亦作“人闲”。
     
     

  • 法界

    读音:fǎ jiè

    繁体字:法界

    意思:佛教语。梵语的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华严经•十通品》:“入于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宋·范成大《再次喜雨诗韵以表随车之应》:“一念故应周法界,万神

  • 一支

    读音:yī zhī

    繁体字:一支

    意思: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唐·李端《送郑宥入蜀迎觐》诗:“剑门千转尽,巴水一支长。”
      ▶《朱子语类》卷二:“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关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