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冯使君》 为文攀讽谏,得道在毫厘。

为文攀讽谏,得道在毫厘。

意思:作文攀讽谏,得到了道在毫厘。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寄冯使君》

全文赏析

这首诗《山风与霜气,浩浩满松枝。永日烧杉子,无人共此时。为文攀讽谏,得道在毫厘。唯有桐江守,常怜志不卑》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 首先,诗中描绘了山风、霜气、松枝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些自然元素,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些元素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即人生就像大自然一样,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但也有着无尽的美丽和可能性。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诗人独自在松树下烧杉子,无人陪伴,这似乎暗示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或失落,反而从中找到了自我安慰和自我欣赏的时刻。这种孤独感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即只有在孤独中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地欣赏自己的存在。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为文攀讽谏的追求和对道德准则的坚守。诗人认为为文攀讽谏是得道的关键,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道德和真理的执着和信仰。 最后,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桐江守的赞美和对志向不卑的自豪感。诗人将桐江守视为榜样,赞美他的志向不卑,这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志向也有着高度的自信和自豪感。这种自信和自豪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孤独感、追求道德准则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方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风与霜气,浩浩满松枝。
永日烧杉子,无人共此时。
为文攀讽谏,得道在毫厘。
唯有桐江守,常怜志不卑。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

  • 讽谏

    读音:fěng jiàn

    繁体字:諷諫

    英语:To persuade a monarch or elder implicitly and politely.

    意思:(讽谏,讽谏)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 毫厘

    读音:háo lí

    繁体字:毫釐

    短语:一丝一毫

    英语:an iota

    近义词: 毫发、分毫、丝毫、秋毫

    详细释义:极微小的

  • 得道

    读音:dé dào

    繁体字:得道

    英语:attain the Way

    意思:
     1.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
      ▶《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

  • 为文

    读音:wéi wén

    繁体字:為文

    造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