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
意思:忽然见深衣老儒的,清时不相信少遗材。
出自作者[宋]戴表元的《蔡岙食藕》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地逢平处亦萦回,不是逃兵底肯来。坡上一祠犹姓蔡,山前当路尽通台。高岩童去收桐子,邻县人过问藕栽。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作者通过描绘山间景象,表达了对和平年代的赞美和对过去战争的反思。
首联“地逢平处亦萦回,不是逃兵底肯来。”描绘了山间小路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和平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描述一个和平的地方也有曲折的小路,表达了对和平年代的赞美。同时,“不是逃兵”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逃兵的无奈,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
颔联“坡上一祠犹姓蔡,山前当路尽通台。”描绘了山间小路旁的一座蔡氏祠堂,表达了对蔡氏家族的敬意和对他们坚守和平的赞美。同时,“山前当路”也暗示了和平的重要性,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繁荣和发展。
颈联“高岩童去收桐子,邻县人过问藕栽。”描绘了山间村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敬意和对他们勤劳善良品质的赞美。同时,“邻县人过问藕栽”也暗示了和平的重要性,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繁荣和发展,人们才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尾联“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描绘了一个穿着深衣的老儒者的形象,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意和对当今社会的赞美。同时,“清时”也暗示了当今社会的和平和繁荣,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年代的赞美和对过去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敬意和对古代文化的敬意。通过描绘山间景象和人物形象,作者展示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文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