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夜宴惜别》 夜长似岁叹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

夜长似岁叹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

意思:夜长似乎每年叹息应尽,喝醉了还没有像泥喝没有休息。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夜宴惜别》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宴会结束,宾客即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人们面对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流畅,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首联“笙歌旖旎曲终头,转作离声满座愁。”描绘了宴会结束时,笙歌旖旎的乐曲戛然而止,转而变成了离别的声音,满座的人们都陷入了哀愁之中。这一对比,凸显了人们面对离别时的情感转变,为后续的情感铺垫打下了基础。 颔联“筝怨朱弦从此断,烛啼红泪为谁流。”进一步描绘了离别时的具体情景。筝的朱弦断了,仿佛是在怨恨离别的到来,烛泪流淌,像是在为离别的人们哭泣。这些意象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悲伤与不舍。 颈联“夜长似岁叹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则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漫长的夜晚比作一年,表现了人们在等待离别时刻到来的焦虑与无奈。同时,用醉如泥的比喻,劝人们饮酒麻醉自己,忘却离别的痛苦。 尾联“何况鸡鸣即须别,门前风雨冷修修。”最后点明了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鸡鸣之后就要分别,门前的风雨让人感到更加寒冷。这一结尾,既照应了开头的笙歌离声,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面对离别时的悲伤与不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流畅的语言,成功地表现了人们面对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笙歌旖旎曲终头,转作离声满座愁。
筝怨朱弦从此断,烛啼红泪为谁流?
夜长似岁叹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
何况鸡鸣即须别,门前风雨冷修修。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尽醉

    读音:jìn zuì

    繁体字:儘醉

    意思:(尽醉,尽醉)
    尽情醉酒。
      ▶唐·杜甫《雨过苏端》诗:“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老伯酒量极高的,当日同先君吃半夜,今日也尽醉纔好。

  • 未如

    读音:wèi rú

    繁体字:未如

    意思:
     1.不如。
      ▶唐·岑参《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诗:“此地日清凈,诸天应未如。”
      ▶唐·高骈《依韵奉酬李迪》:“诗成斩将奇难敌,酒熟封侯快

  • 泥饮

    读音:ní yǐn

    繁体字:泥飲

    意思:(泥饮,泥饮)

     1.强留饮酒。
      ▶唐·杜甫有《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杜少陵﹞步屧春风,泥饮田父,乐矣,而有眉攒万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