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书怀》 好去杖藜穿蜡屐,伴云随月弄潺湲

好去杖藜穿蜡屐,伴云随月弄潺湲

意思:喜欢去杖藜穿蜡屐,伴云随月弄涟涟

出自作者[宋]杨时的《书怀》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世俗纷扰、人生艰难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自然的向往。 首联“骎骎尘土久方还,直道谋身力愈难。”描述了诗人在尘世中奔波已久,直道上谋求生活更加困难。“骎骎尘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世俗纷扰、忙碌的生活状态,“谋身力愈难”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和艰难。 颔联“靖节每嗟婴世网,漫郎何意出人间。”引用靖节先生的诗句,表达了对于世俗纷扰的不满和渴望脱离人间纷扰的心情。“漫郎何意出人间”则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无奈和迷茫。 颈联“风惊骇浪潜鳞伏,竹隐湾矶翠羽閒。”描绘了自然景象,风吹浪骇,鱼儿潜伏,竹林掩映下的湾矶上,翠鸟悠闲自在。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于归隐生活的渴望。 尾联“好去杖藜穿蜡屐,伴云随月弄潺湲。”则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希望能够脱离世俗的纷扰,手持杖藜,穿着蜡屐,伴随云彩和月亮,在清流之间自在漫游。这一联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于世俗生活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骎骎尘土久方还,直道谋身力愈难。
靖节每嗟婴世网,漫郎何意出人间。
风惊骇浪潜鳞伏,竹隐湾矶翠羽閒。
好去杖藜穿蜡屐,伴云随月弄潺湲
作者介绍
杨时(1020年-1071年),字龙池,号文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士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世家,曾担任过几个官职,包括监察御史、侍御史等,但因多次上书直言劝谏,受到流放等处罚。杨时一生著述颇丰,尤以诗文、书法成就最为突出。

在文学方面,杨时的作品具有很高的价值,以清新明丽著称,代表作品有《渔家傲·秋思》、《忆江南·江南好》等近百首佳作。在诗歌创作方面,杨时偏爱自由洒脱的体裁和情感,他的诗歌清新朗逸,抒发出豁达惬意的感觉,展现了自然美和人文情感之美。

在书法方面,杨时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的书法风格大胆奔放,自由自在,有“杨文伯之草”之称。杨时擅长于楷、行、草三种书体,其中狂草书法被誉为“飞白神韵”,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书法风格之一。

关键词解释

  • 好去

    引用解释

    送别之词。犹言好走,一路平安。 唐 张鷟 《游仙窟》:“皆自送 张郎 曰:‘好去,若因行李,时復相过。’”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 李僕射 好去。’” 唐 白居易 《南浦别》诗:“一看肠一断,好去莫迴头。”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

  • 杖藜

    读音:zhàng lí

    繁体字:杖藜

    英语:Chenopodium giganteum

    意思: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履,

  • 潺湲

    读音:chán yuán

    繁体字:潺湲

    意思:
     1.流貌。
      ▶《楚辞•九歌•湘夫人》:“慌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唐·王涣《惆怅》诗之十:“仙山目断无寻处,流水潺湲日渐西。”
      ▶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