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持国遗食》 应乏岂在丰,赴义实未鄙,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

应乏岂在丰,赴义实未鄙,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

意思:响应缺乏难道在丰,赴义实际上并没有鄙视,那位老太太特殊下乡,为惠得到始终。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持国遗食》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价值观。 首句“乞食非为贫,妻病妾且死”揭示了作者的生活困境,他乞食并非因为贫穷,而是因为妻子的病重和自己的困境。这种描绘让人感受到作者生活的艰难,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妻子的深深关爱。 “晨爨不暖釜,朝饭亦辍匕”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生活的艰辛,早晨的炊火不能让锅子变暖,吃饭时也没有可用的饭勺。这种细节的描绘让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困境。 “遗我我所恤,食我我所耻”表达了作者对他人给予的帮助和食物的复杂情感。他既感激对方的善意,又感到自己接受帮助和食物有失尊严。这种矛盾的心理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则表达了作者对尊严和生存的抉择。他虽然曾经感到耻辱去乞食,但现在他选择了生存,这体现了他的坚定和勇敢。 最后,“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则表达了作者对漂母的感激之情。漂母的善举让他得以始终得到帮助,这也体现了作者对善良和真爱的珍视。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尊严和真爱的理解,读来让人深感同情和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坚韧和勇敢,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关爱,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乞食非为贫,妻病妾且死。
晨爨不暖釜,朝饭亦辍匕。
遗我我所恤,食我我所耻。
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
应乏岂在丰,赴义实未鄙,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下乡

    读音:xià xiāng

    繁体字:下鄉

    短语:下地

    英语:(v) go to the countryside

    意思:(下乡,下乡)
    I
    偏远的乡间。
      

  • 漂母

    读音:piǎo mǔ

    繁体字:漂母

    意思:漂洗丝棉衣物的老妇。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飢,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

  • 终始

    读音:zhōng shǐ

    繁体字:終始

    英语:end and beginning

    意思:(终始,终始)

     1.从开头到结局;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
      ▶《礼记•大学》:“物有本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