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分类
作者
诗文热榜
课本古诗
词牌名
合称
古籍
首页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
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竿半隐堤。
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竿半隐堤。
意思:
回瞻郡阁远远飞门槛,北望樯竿半隐堤。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
全文赏析
原题: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
相关句子
回瞻旧乡国。
--
出自《渡河到清河作》作者:[唐]王维
回瞻五陵上,烟雨为苍苍。
--
出自《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作者:[唐]武元衡
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
--
出自《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作者:[唐]阎朝隐
回瞻北堂上,金印已生尘。
--
出自《河西太守杜公挽歌四首》作者:[唐]岑参
奉役良有期,回瞻终未屡。
--
出自《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作者:[唐]李益
回瞻平芜尽,洪流豁中区。
--
出自《奉陪郑使君谔游太湖至洞庭山登上真观却望湖》作者:[唐]皎然
回瞻七里滩,何日榜舟歇。
--
出自《至睦州泊新安江口》作者:[宋]张伯玉
天云抗真意,郡阁晦高名。
--
出自《和张荆州九龄晨出郡舍林下》作者:[唐]崔颂
聊从郡阁暇,美此时景新。
--
出自《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作者:[唐]韦应物
郡阁始嘉宴,青山忆旧居。
--
出自《送丘员外归山居》作者:[唐]韦应物
郡阁烟光裹,人家秋色中。
--
出自《振策》作者:[宋]释绍嵩
郡阁烟光里,人家霁色中。
--
出自《新晴书事上知府宋谏议》作者:[宋]魏野
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
--
出自《赠别王十七管记》作者:[唐]高适
一目可到九万里,寸心遥飞十二洲。
--
出自《登招山诗》作者:[明]傅汝舟
遥飞羽檄收残寇,却放诸军入旧屯。
--
出自《送陈尚书洽同英国公出镇安南》作者:[明]王英
塞草遥飞大漠霜,胡天乱下阴山雪。
--
出自《怀素上人草书歌》作者:[唐]窦冀
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盏贺江山。
--
出自《送姚杭州赴任因思旧游二首》作者:[唐]白居易
中天积翠郁层阴,雪瀑遥飞落远岑。
--
出自《漫兴 其二》作者:[元]王冕
澄江朱槛北,晚照碧岩。
--
出自《巴州西龛》作者:[宋]任约
沈香槛北,比人间、风异烟殊。
--
出自《汉宫春·花姥来时》作者:[宋]吴文英
醉倚画阑阑槛北,梦绕清江江水南。
--
出自《十拍子/破阵子》作者:[宋]赵善扛
驰檄传闻思一来,溪头几立望樯桅。
--
出自《寄怀畏知二首》作者:[宋]赵蕃
昨来久伫骊驹集,今来怅望樯乌急。
--
出自《翁诚之尉慈溪再拟祖送不及》作者:[宋]陈傅良
竹桥斜度透竹门,墙根一竿半竿竹。
--
出自《记丘宗卿语绍兴府学前景》作者:[宋]杨万里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
出自《南堂五首》作者:[宋]苏轼
凤缾挈酒鞍挂获,氊庐毳帐半隐堤。
--
出自《观史氏画马图》作者:[宋]梅尧臣
诗句原文
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
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竿半隐堤。
饭豆羹藜思两鹄,饮河噀水赖长霓。
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杉松斗岁寒。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
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回瞻
读音:
huí zhān
繁体字:
回瞻
解释:
1.犹回望。
造句:
回瞻详解
郡阁
读音:
jùn gé
繁体字:
郡閣
意思:
(郡阁,郡阁)
见“郡閤”。
造句:
暂无
郡阁详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