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巴东寒食》 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

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

意思:于是沿着未学陶潜兴,长见我说倍暗淡。

出自作者[宋]寇准的《巴东寒食》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春雨萧萧寒食天,远行犹在楚江边》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诗中描绘了春雨、远行、残照、鸟语、薄宦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春雨萧萧寒食天,远行犹在楚江边”描绘了春雨绵绵的景象,寒食节时分,春雨如丝如缕,诗人远行在楚江边,表达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和凄凉。 “人思故国迷残照,鸟隔深花语断烟”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他看着夕阳的余晖,感到迷茫和失落,就像鸟儿隔着花丛无法与同伴交流,烟霭飘渺,更加深了他的孤独和思念。 “薄宦未能酬壮节,良时空自感流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职业的无奈和失落感,他感到自己的薄宦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空自感叹时光流逝。 “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无奈,他未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只能看到孤云飘荡,倍感孤独和失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雨、远行、残照、鸟语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失落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春雨萧萧寒食天,远行犹在楚江边。
人思故国迷残照,鸟隔深花语断烟。
薄宦未能酬壮节,良时空自感流年。
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
作者介绍 寇准简介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关键词解释

  • 因循

    读音:yīn xún

    繁体字:因循

    短语:拖 宕 耽搁 蘑菇 延宕 拖延 迁延

    英语:temporization

    意思:
     1.道家谓顺应自然。
      

  • 黯然

    读音:àn rán

    繁体字:黯然

    短语:阴沉 天昏地暗 晦暗 黑黝黝 暗 阴暗 幽暗 森 昏天黑地 黑糊糊 惨淡 昏暗 灰暗 暗淡

    英语:cloudily

    意思

  • 兴长

    读音:xīng cháng

    繁体字:興長

    意思:(兴长,兴长)
    犹提倡,助长。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

    解释:1.犹提倡﹐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