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擢歌行》 吴歈并《子夜》,谁似棹歌声?

吴歈并《子夜》,谁似棹歌声?

意思:吴歈和《子夜》,谁似棹歌声?

出自作者[明]高启的《擢歌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江上之诗,描绘了作者在汉潭湖上乘船游玩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湖水的清澈、荷花的美丽、船体的轻盈、簪钗的滑溜、落日的美丽以及归途中的花的迎接等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首句“溶漾汉潭清,搴荷趁浪平”描绘了湖水的清澈和湖中荷花随浪的场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第二句“船轻体如弱”则进一步描绘了船体的轻盈,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仿佛船体随时都会随风飘荡。这两句诗通过视觉和感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湖上乘船游玩的愉悦心情。 接下来的“簪滑见鬟倾”一句,描绘了作者头上的簪钗因为滑溜而使发鬟倾斜的情景,给人一种生动自然的感觉。这一句与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细节中展现出作者在湖上乘船游玩的细致观察和感受。 “落日悬江思,浮云结浦情”两句诗则描绘了落日和浮云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感激之情。最后两句“去从千叶隐,归爱一花迎”则表达了作者对归途中的花的迎接的喜爱之情,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同时,诗中也展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江上之诗。 最后,“吴歈并《子夜》,谁似棹歌声?”一句则以询问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其他人的歌声和自己的棹歌声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江上之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同时,诗中也展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溶漾汉潭清,搴荷趁浪平。
船轻知体弱,簪滑见鬟倾。
落日悬江思,浮云结浦情。
去从千叶隐,归爱一花迎。
吴歈并《子夜》,谁似棹歌声?
作者介绍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键词解释

  • 子夜

    读音:zǐ yè

    繁体字:子夜

    英语:midnight

    意思:
     1.夜半子时,半夜。
      ▶唐·吕温《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凉生子夜后,月照禁垣深。”
      ▶明·何景明《待曙楼

  • 歌声

    读音:gē shēng

    繁体字:歌聲

    短语:雷声 嘘声 笑声 铃声 雨声 欢呼声 掌声 爆炸声 啭鸣 吼声 吆喝声 哭声 喊声 鸣声

    英语:singing

    意思

  • 吴歈

    读音:wú yú

    繁体字:吳歈

    意思:(吴歈,吴歈)

     1.春秋·吴国的歌。后泛指吴地的歌。
      ▶《楚辞•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王逸注:“吴·蔡,国名也。歈、讴,皆歌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