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听琵琶》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意思:大底曲中都有遗憾,满楼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你。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听琵琶》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深深的情感和思考。 首句“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描绘了一个宴会结束,众人散去的场景。诗人似乎独自一人,在梧桐树下的暗处,偶然间听到了夜曲的旋律。这里的“香筵”可能是指宴会上的香气,而“朝散”则暗示了宴会的结束。这句诗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描绘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寥,他在宴会的余韵中寻找安慰,却在暗处的梧桐听到了更深层次的声音。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这两句诗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似乎在曲调中听到了深深的哀怨和遗憾,而这种情感似乎比满楼的人们的欢笑更加真实和深沉。这里的“大底”表示很可能的情况,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情感的深深理解。而“不知君”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他似乎在人群中寻找共鸣,却发现自己只是那个被忽视的存在。 这首诗以一种细腻而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宴会结束后的场景,以及诗人在其中感受到的情感。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们在欢笑和热闹背后隐藏的哀愁和孤独。这种情感表达得深沉而真实,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深情而感性的诗,它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深深的情感和思考,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大底

    读音:dà dǐ

    繁体字:大底

    英语:undersole

    意思:大抵。
      ▶《史记•佞幸列传》:“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
      ▶唐·元稹《送刘太白》诗:“洛阳大底居人少,从善

  • 曲中

    读音:qǔ zhōng

    繁体字:曲中

    意思:I
    妓坊的通称。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那杜媺曲中第一名姬,要从良时,怕没有十斛明珠,千金聘礼。”
       ▶清·余怀《板桥杂记•雅游》:“旧院人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