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陪郑王相公赋檐前垂冰应教依韵》 窗外虚明雪乍晴,檐前垂霤尽成冰。

窗外虚明雪乍晴,檐前垂霤尽成冰。

意思:窗外虚明雪忽晴,檐前挂溜尽成冰。

出自作者[唐]徐铉的《陪郑王相公赋檐前垂冰应教依韵》

全文赏析

这首诗《窗外虚明雪乍晴,檐前垂霤尽成冰》是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通过对窗外雪后初晴、檐下冰柱、廊下行走、晚院风声等细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出冬日的景象和寒冷。 首句“窗外虚明雪乍晴”,直接点明窗外雪停,初晴,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冬日雪后的清新画面。 “檐前垂霤尽成冰”,这句诗描绘檐下滴水的地方都已经结成了冰,形象地表现出冬天的寒冷和雪后的清新。 “长廊瓦叠行行密”,这句诗描绘了长廊上的瓦片叠叠相连,形成一种有序的排列,表现出冬日的长廊景象。 “晚院风高寸寸增”,这句诗进一步描绘晚上的庭院,风高无比,每一寸都增加了寒意,使冬天的夜晚更加寒冷。 “玉指乍拈簪尚愧,金阶时坠磬难胜”,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作者用玉指拈着冰簪,簪却无法承受冰的重量的场景,表现出冬天的寒冷和作者的无奈。同时,“金阶时坠磬难胜”也形象地表现出冰柱随时可能坠落,增加了全诗的紧张感和悬念。 最后,“晨餐堪醒曹参酒,自恨空肠病不能”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寒冷冬日中早餐想要一杯酒来暖身,但又因为身体有病而无法实现的遗憾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冬日雪后的清新和寒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寒冷冬日的无奈和遗憾。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窗外虚明雪乍晴,檐前垂霤尽成冰。
长廊瓦叠行行密,晚院风高寸寸增。
玉指乍拈簪尚愧,金阶时坠磬难胜。
晨餐堪醒曹参酒,自恨空肠病不能。
作者介绍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他的父亲徐延休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徐铉十岁开始能够写作,以文笔清丽工整著称,被誉为唐代韩愈之后的诗文“韩徐”。他的诗歌和散文以清新淡雅、自然优美为主,代表作品有《风入松》、《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擅长楷书和行书,代表作品有《竹轴帖》、《道德经》等,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徐铉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散文和书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解释

  • 虚明

    读音:xū míng

    繁体字:虛明

    意思:(虚明,虚明)

     1.空明;清澈明亮。
      ▶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唐·杜甫《夏夜叹》诗:“仲夏苦夜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