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丁亥三月十五日》 此时谓月水中没,溺入蛙肠那复出。

此时谓月水中没,溺入蛙肠那复出。

意思:此时对月经中消失,陷入青蛙肠那又出来。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丁亥三月十五日》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生动描绘自然景色并寓含哲理的诗。诗人以月色、云遮、寒气、惊雷、雨雪等自然景象作为描绘的对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和生命的坚韧不屈。 诗的开篇“茫茫月色如溪沙,万里不有纤云遮”描绘了浩渺的月光如同溪沙一般铺洒在大地上,无边的夜空没有任何云彩遮挡,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接下来,“今年寒气争春来,雪大如掌随惊雷”描绘了寒冷的春天,大雪像手掌一样大,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和无常。 诗中的“临川城中三月雨,城东大丘汩为渚。天地惨惨无开时,常恐蛰死和与义。”描绘了城中三月的雨水,城东的大丘被水淹没变成了小洲,天地之间阴沉惨淡,常常让人担心万物是否会因此蛰伏死去。这里的描绘充满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关切。 然后,“此时谓月水中没,溺入蛙肠那复出。岂知今夜月光圆,照彻万物无遗偏。”诗人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月亮在水中消失,仿佛溺入蛙肠,但谁知今夜月光又圆又亮,照彻万物,无遗偏颇。这里的描绘充满了哲理,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生命的循环不息。 诗的结尾“人间有人司重轻,安得知汝有时明。”表达了人世间有人掌管着万物的重要与轻微,但谁又能知道月亮有时也会明亮呢?这里的“汝”指的是月亮,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生命的坚韧不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关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茫茫月色如溪沙,万里不有纤云遮。
今年寒气争春来,雪大如掌随惊雷。
临川城中三月雨,城东大丘汩为渚。
天地惨惨无开时,常恐蛰死和与义。
此时谓月水中没,溺入蛙肠那复出。
岂知今夜月光圆,照彻万物无遗偏。
人间有人司重轻,安得知汝有时明。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复出

    读音:拼音:fù chū

    复出的解释

    不再担任职务或停止社会活动的人又出来担任职务或参加社会活动(多指名人)。

    词语分解

    • 复的解释 复 (①复④復⑤複) ù 回去,返:反复。往复。 回答,回报:复命。复信
  • 此时

    读音:cǐ shí

    繁体字:此時

    英语:now

    意思:(此时,此时)
    这时候。
      ▶《后汉书•刘玄传》:“﹝韩夫人﹞辄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唐·白居易《琵琶记》:“别

  • 没溺

    读音:méi nì

    繁体字:沒溺

    意思:(没溺,没溺)

     1.沉没。
      ▶汉·刘向《说苑•杂言》:“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冀、兖、徐、豫四州民遇水,遣侍御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