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书黁公诗后(并叙)》 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意思:看见墙上有幅纸上题诗说:满院秋光浓郁欲滴,我拄着拐杖青松侧。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书黁公诗后(并叙)》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僧宝黁的形象和他的异事。诗人通过描绘宝黁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这位狂僧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首先,诗人描绘了宝黁的形象,“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通过“满院秋光”和“青松侧”的描绘,给人留下了宝黁禅意十足的印象。而“老僧倚杖”的形象则表现出宝黁的年迈和坚毅。 接着,诗人通过“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表现了宝黁的异事,也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性格和风范。宝黁不因外界干扰而动摇,一心修禅,这种精神境界令诗人感到惊叹。 随后,诗人通过“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既死,人有见之者。宗祥言其异事甚多。”的叙述,介绍了宝黁的生平异事,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宝黁的印象。 最后,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怀念,“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诗人通过“寿逾两甲子”和“气压诸尊宿”的叙述,进一步凸显了宝黁的禅学造诣和高尚品质。而“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亲见宝黁的遗憾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宝黁形象和异事的描绘,展现了这位狂僧的风范和禅学造诣,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过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休焉于逆旅祁宗祥家。
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
其后题云滏水僧宝黁。
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
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既死,人有见之者。
宗祥言其异事甚多。
作是诗以识之。
黁公本名清戒,俗谓之戒和尚云。
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
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
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
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
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秋光

    读音:qiū guāng

    繁体字:秋光

    意思:
     1.秋日的阳光。
      ▶唐·李商隐《商于》诗:“商于朝雨霁,归路有秋光。”
      ▶清·刘大櫆《吴氏节母墓志铭》:“悬皎日之秋光,倾岷江以涤也。”
     

  • 题诗

    读音:tí shī

    繁体字:題詩

    英语:poem inscribed on a scroll

    意思:(题诗,题诗)

     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

  • 老僧

    读音:lǎo sēng

    繁体字:老僧

    意思:
     1.年老的和尚。
      ▶唐·韩愈《与孟简尚书书》:“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
      ▶宋·陆游《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复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

  • 倚杖

    读音:yǐ zhàng

    繁体字:倚杖

    意思:
     1.依赖。
      ▶晋·干宝《晋纪总论》:“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
      ▶《晋书•赵胤传》:“南顿王·宗反,胤杀宗,于是王导、庾亮并倚杖之。”

  • 青松

    读音:qīng sōng

    繁体字:青鬆

    意思:
     1.苍翠的松树。
      ▶《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