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武陵行》 生事在渔樵,所居亦烟水。

生事在渔樵,所居亦烟水。

意思:事情发生在渔樵,所居也烟水。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武陵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渔樵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生事在渔樵,所居亦烟水”,点明了诗人隐居山林、过着渔樵生活的主题。接下来的几句诗,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和日常活动,如“野艇一竿丝,朝朝狎清泚”、“忽自傍藤阴,乘流转山觜”,这些描述展现出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常时不见春,入谷惊红蕊。幽兴穷绿波,翫芳心莫已”,这几句诗描绘了山中的春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诗人的幽雅情趣在绿波、红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沉醉于芳香之中,无法自拔。 “花外一峰明,林间碧洞启。遥闻鸡犬音,渐悟人烟迩”,这几句诗描绘了山中景色的变化,从花外明峰、林间碧洞到近在眼前的鸡犬之声,逐渐感受到了人间的气息。这种从幽深到明朗的转变,也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领悟。 最后,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中找到了田园,与山民互敬互爱,共同生活。这里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暖。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感叹世道混乱,避世隐居在此,享受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渔樵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领悟和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生事在渔樵,所居亦烟水。
野艇一竿丝,朝朝狎清泚。
忽自傍藤阴,乘流转山觜。
始觉景气佳,潜通小溪里。
常时不见春,入谷惊红蕊。
幽兴穷绿波,翫芳心莫已。
花外一峰明,林间碧洞启。
遥闻鸡犬音,渐悟人烟迩。
舍舟遂潜行,石径劣容屣。
豁然有田园,竹果相丛倚。
厖眉髽髻人,倏遇心颜喜。
尚作秦衣裳,那知汉名氏。
自言逢世乱,避地因居此。
来时手种桃,今日开如绮。
更看水上花,几度逐风委。
竞引饭雕胡,邀饮酌琼醴。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渔樵

    引用解释

    1.打鱼砍柴。 唐 高适 《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於 江 渚之上,侣鱼鰕而友麋鹿。”

    2.渔人和樵夫。 唐 王维 《桃源行》:“平明閭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宋 范成大 《携家石湖赏拒霜》诗:“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 清 顾光旭 《弓

  • 烟水

    引用解释

    亦作“烟水”。 雾霭迷蒙的水面。 唐 孟浩然 《送袁十岭南寻弟》诗:“ 苍梧 白云远,烟水 洞庭 深。”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词:“新堤路,问 偃湖 何日,烟水濛濛?” 明 文徵明 《石湖》诗:“ 石湖 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烟水淼茫,庐舍遮映。”

    <
  • 生事

    读音:shēng shì

    繁体字:生事

    短语:无事生非 惹麻烦 撒野 作恶 作怪 捣乱 兴风作浪 找麻烦 作祟 点火 捣蛋 作乱 为非作歹 惹是生非 放火

    英语:make trou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