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老病》 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意思:白天听笙歌夜醉眠,如果不是月光下就花前。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老病》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如今老病须知分,不负春来二十年。》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年轻时放纵生活的悔恨,以及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首句“昼听笙歌夜醉眠”描绘了作者过去的生活状态,白天听笙歌,夜晚醉酒。这里的“笙歌”象征着华丽的生活,而“醉眠”则暗示了放纵和无度的饮酒。 第二句“若非月下即花前”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生活,作者不是在月下漫步,就是在花前独酌。这里的“月”和“花”常常被用作自然美景的象征,同时也常被用来比喻美人和爱情,进一步体现了作者过去生活的浪漫和放纵。 第三句“如今老病须知分”是作者对现在状态的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弱,作者开始明白他过去的放纵生活已经无法挽回,这里“老病”象征着年华老去,身体衰弱。而“须知分”则表明作者已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开始懂得节制和分寸。 最后一句“不负春来二十年”是作者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他感叹过去的二十年都是这样度过的,但他也希望未来的日子能够有所改变,不再重蹈覆辙。这里的“不负春来”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悔恨和反思,以及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懂得节制和分寸,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如今老病须知分,不负春来二十年。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月下

    读音:yuè xià

    繁体字:月下

    意思:
     1.月光之下。
      ▶南朝·梁武帝《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前蜀·韦庄《捣练篇》:“临风缥缈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
      ▶宋·文同

  • 笙歌

    读音:shēng gē

    繁体字:笙歌

    英语:playing and singing

    意思:
     1.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

  • 若非

    读音:ruò fēi

    繁体字:若非

    英语:but that

    意思:如果不是;要不是。
      ▶《后汉书•卓茂传》:“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唐·李白《清平调词》之一:“若非群玉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