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吴传正寺丞》 每仗晴波寄声去,不知曾得到东都。

每仗晴波寄声去,不知曾得到东都。

意思:每仗晴波歌声去,不知道曾经得到到东都。

出自作者[宋]邵雍的《寄吴传正寺丞》

全文赏析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以天津月为对象,抒发了诗人对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天津月孤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在秋天时分,让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借助天津月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天津风月一何孤”,天津月孤,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仿佛它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独自在夜空中闪烁。诗人用“孤”字来形容天津月,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似我经秋相忆无”,诗人似乎在告诉读者,他经秋时分,想起了天津的月色,想起了家乡的种种。这里的“相忆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他似乎在问自己,是否真的能将这份思念之情传递到家乡。 “每仗晴波寄声去”,诗人借助晴朗的波涛,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到远方,仿佛在告诉家乡的人,我在这里想念你们。这里的“晴波”意象,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 “不知曾得到东都”,诗人似乎在告诉读者,虽然我尝试着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到家乡,但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到达那里。这里的“东都”可能是指诗人的家乡,也可能是指诗人的目的地。无论哪种情况,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天津月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语言,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的情感也感染了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天津风月一何孤,似我经秋相忆无。
每仗晴波寄声去,不知曾得到东都。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关键词解释

  • 东都

    读音:dōng dōu

    繁体字:東都

    意思:(东都,东都)

     1.歷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
      ▶《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

  • 晴波

    读音:qíng bō

    繁体字:晴波

    意思:阳光下的水波。
      ▶唐·杨炯《浮沤赋》:“状若初莲出浦,映晴波而未开。”
      ▶唐·陆龟蒙《和龚美重玄寺双矮桧》:“更忆早秋登北固,海门苍翠出晴波。”
      ▶清·纪昀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寄声

    读音:jì shēng

    繁体字:寄聲

    意思:(寄声,寄声)
    托人传话。
      ▶《汉书•赵广汉传》:“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晋·陶潜《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

  • 得到

    读音:dé dào

    繁体字:得到

    短语:获 博 沾 拿走 抱 到手 收获 得 落 博取 取

    英语:to get

    意思:
     1.能到,可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