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意思:曾要求进贡包茅,香草自持缝纫。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宣州杂诗二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屈原和昭王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谗言的厌恶和对仁义的追求。
首句“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直接点明主题,指出人们过于听信谗言,导致屈原被放逐,而伐楚这件事难道没有仁义吗?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评,也是对屈原被放逐原因的揭示。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描绘了屈原在江边行走,昭王在水边询问的场景,象征着屈原的孤独和昭王的悔过。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两句是对屈原形象的进一步描绘。屈原被描述为曾经按照规定向王室进贡包茅,如同一个忠诚的臣子。同时,他坚持自己的信仰,像香草一样自我约束,自我提升。
最后,“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描绘了楚国的山川景色,表达了屈原的哀怨和孤独。而“渔歌属野人”则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同情和支持,也暗示了人们对屈原精神的传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屈原和昭王的故事,表达了对仁义的追求和对谗言的厌恶。同时,通过对屈原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他的忠诚、信仰和孤独。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