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阎甥伯温池上八首》 亭槛但小草,山林自奇材。

亭槛但小草,山林自奇材。

意思:亭栏只小草,山林从奇才。

出自作者[宋]晁补之的《次韵阎甥伯温池上八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物养有得失,瘠地江河隈》,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思想。 首联“物养有得失,瘠地江河隈。亭槛但小草,山林自奇材。”描绘了作者在江河转弯处亭槛边观察自然景色的场景。这里,“物养”指的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但“有得失”则暗示了这种追求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作者在江河转弯处,看到了土地的贫瘠,但他也看到了小草和奇材在山林中的生长和繁荣。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暗示了他对人生的看法:虽然生活中充满了得失,但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和变化,也给了他一些启示。 颔联“我有八极兴,聊堪一席开。”表达了作者对广阔世界的热爱和向往,他愿意在自然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和意义。“一席开”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颈联“长啸本造适,悲风为谁来。”是作者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长啸,这是他追求内心舒适和愉悦的方式,但悲风为谁来?这里似乎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寥,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快乐和满足,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自得,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环境。 总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思想。他看到了生活中的得失,也看到了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和变化,从中得到了人生的启示。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广阔世界的热爱和向往,愿意在自然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和意义。虽然生活中充满了孤独和寂寥,但他依然坚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得。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物养有得失,瘠地江河隈。
亭槛但小草,山林自奇材。
我有八极兴,聊堪一席开。
长啸本造适,悲风为谁来。
作者介绍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关键词解释

  • 奇材

    读音:qí cái

    繁体字:奇材

    意思:见“奇才”。

    造句:暂无

  • 山林

    读音:shān lín

    繁体字:山林

    短语:树林 原始林 丛林 树丛 林 森林

    英语:mountain forest

    意思:
     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

  • 小草

    读音:xiǎo cǎo

    繁体字:小草

    英语:thinleaf milkwort stem and leaf

    意思:
     1.草本植物中小弱者的统称。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前溪歌之五

  • 亭槛

    读音:tíng kǎn

    繁体字:亭檻

    意思:(亭槛,亭槛)
    亭子的栏干,借指亭子;庭园。
      ▶宋·王谠《唐语林•夙慧》:“杭州端午竞渡,于钱塘弄潮,先数日于湖滨列舟舸,结綵为亭槛。”
      ▶宋·沈括《梦溪笔谈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