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十月二十日作》 昔贤终禄养,往往归隐沦。

昔贤终禄养,往往归隐沦。

意思:从前的贤人终禄养,往往把隐形。

出自作者[宋]王禹偁的《十月二十日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真切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身在官场、心系百姓的感情,表达了对古代孝道的认同,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首联“重衾又重茵,盖覆衰孏身。中夜忽涕泗,无复及吾亲。”描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他在被子和褥子上面加盖了一层厚厚的垫子,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体弱的母亲。半夜时分,他突然泪流满面,再也无法抑制对亲人的思念。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颔联“须臾残漏歇,吏报国忌辰。”描述了时间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一方面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必须履行公务,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令人同情。 颈联“凌旦骑马出,溪冰薄潾潾。”描述了诗人清晨骑马出行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溪水冰冷的景象。这一景象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孤独。 诗的中间四句“路傍饥冻者,颜色颇悲辛。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描绘了诗人路旁所见到的饥寒交迫的人们,他们的面色十分悲惨。诗人感到羞愧和自责,因为他觉得自己衣食无忧,却不能帮助这些穷苦的人。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善良和责任感。 尾联“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诗人反思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在修身和行道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向古代的人学习。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以朴实真切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身在官场、心系百姓的感情。诗中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对环境的渲染,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善良和责任感。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重衾又重茵,盖覆衰孏身。
中夜忽涕泗,无复及吾亲。
须臾残漏歇,吏报国忌辰。
凌旦骑马出,溪冰薄潾潾。
路傍饥冻者,颜色颇悲辛。
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
昔贤终禄养,往往归隐沦。
谁教为妻子,头白走风尘。
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

关键词解释

  • 归隐

    读音:guī yǐn

    繁体字:歸隱

    英语:live in seclusion

    意思:(归隐,归隐)
    回家隐居。
      ▶唐李洞《送轩辕先生归罗浮》诗:“旧山归隐浪摇青,绿鬓山童一帙经。”

  • 往往

    读音:wǎng wǎng

    繁体字:往往

    短语:反复 数 勤 高频 三番五次 迭 亟 屡次三番 频 累 屡屡 屡次 屡 多次 再三 累累

    英语:often

  • 隐沦

    读音:yǐn lún

    繁体字:隱淪

    意思:(隐沦,隐沦)

     1.神人等级之一。泛指神仙。
      ▶《文选•郭璞<江赋>》:“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李善注引汉·桓谭《新论》:“天下神人五: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