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意思:我没有检查在巴蜀,松下相逢问相信。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三峡波涛饱泝沿,过桥雷电记当年。》是一首描绘三峡风光的诗,通过对三峡波涛的描绘,表现出三峡的壮美景象和独特的气势。 首句“三峡波涛饱泝沿”,诗人直接描绘了三峡波涛的景象,通过“饱泝沿”一词,表现出三峡波涛的汹涌澎湃,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过桥雷电记当年。”一句,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过桥时的波涛汹涌比作雷电,形象地表现了三峡的惊险和壮观。 “江声仿佛瞿唐口,”诗人通过“仿佛”一词,将瞿塘峡的江声与三峡的江声相比较,进一步强调了三峡的壮美。 “石角参差灩澦前。”这句诗描绘了瞿塘峡的奇特地貌,通过“石角参差”和“灩澦”的形象描绘,表现出瞿塘峡的险峻和神秘。 在诗的后半部分,“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这两句诗描绘了三峡秋天的景象,通过“应有”和“已将”两个词,表现出诗人对三峡秋天的深情和想象。猿啼秋叶,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悠远的氛围。 最后,“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巴蜀壮美风光的感慨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巴蜀文化的敬意和好奇。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三峡波涛的描绘,表现出三峡的壮美和神秘,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巴蜀文化的敬意和好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三峡波涛饱泝沿,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灩澦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信然

    读音:xìn rán

    繁体字:信然

    英语:true; really so; indeed

    意思:
     1.确实如此。
      ▶《后汉书•段颎传》:“颎于道伪退,潜于还路设伏。虏以为信然,乃入追

  • 巴蜀

    读音:bā shǔ

    繁体字:巴蜀

    英语:SiChuan

    意思:秦·汉设巴·蜀二郡,皆在今四川省。后用为四川的别称。
      ▶《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 松下

    读音:sōng xià

    繁体字:鬆下

    意思:
     1.松树之下;松间。
      ▶唐·李白《淮南卧病书怀》诗:“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闲白。”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 老僧

    读音:lǎo sēng

    繁体字:老僧

    意思:
     1.年老的和尚。
      ▶唐·韩愈《与孟简尚书书》:“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
      ▶宋·陆游《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复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

  • 未省

    读音:wèi shěng

    繁体字:未省

    意思:未曾,没有。
      ▶唐·白居易《寻春题诸家园林》诗:“平生身得所,未省似而今。”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剜眼截头之苦行,未省施为;捨身捨命之殊因,何曾暂作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