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意思:驾车从人的地方,避暑投僧家。

出自作者[唐]高适的《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是一首描绘了作者在避暑期间投宿僧家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和禅理的感悟。 首先,诗的前两句“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描绘了作者驾车来到僧家避暑的情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尊重和向往,愿意在需要时寻求佛法的庇护。 接下来的“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两句,通过描绘作者在僧家的所见所感,进一步展现了僧家的清幽和佛法的庄严。龙象是佛教中的神兽,这里用来形容僧家的庄严和神圣。香林则是指种植了香木的园林,象征着僧家对环境的精心打理。 “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两句,则描绘了作者在僧家的生活状态。作者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只能饮酒以消磨时光。这里的“茶”并不是指一般的茶叶,而是指僧家提供的茶水,象征着僧家对客人的热情款待。 “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僧人的感激和敬意。他知道对方已经领悟了佛法之道,这是他所未曾达到的境界。袈裟是佛教僧侣的服装,这里用来象征佛法。 最后,“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两句,则是作者对佛法的进一步感悟。他谈到了空无之理,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同时也提到了持戒的重要性,打破了各种邪念。最后,他强调了无心之心的境界,只有无心才能看到月光之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避暑期间投宿僧家的情景,以及作者对佛法和禅理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尊重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佛教对环境的精心打理、对客人的热情款待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
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
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
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
作者介绍 高适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关键词解释

  • 避暑

    读音:bì shǔ

    繁体字:避暑

    短语:避难 躲债

    英语:be away for the summer holidays

    意思:
     1.辟除暑热;免受暑热。
     

  • 驾车

    读音:jià chē

    繁体字:駕車

    造句:

  • 出人

    读音:chū rén

    繁体字:出人

    意思:
     1.超出众人。
      ▶《商君书•画策》:“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过人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谚曰:‘扬州独步王文度,后来

  • 僧家

    读音:sēng jiā

    繁体字:僧家

    意思:
     1.僧人,和尚。
      ▶唐·崔峒《题崇福寺禅师院》诗:“僧家竞何事,扫地与焚香。”
      ▶《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色中饿鬼是僧家,尼扮繇来不较差。”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