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依韵和陈秘校见寄》 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

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

意思:音讯能出现问,谁道隔说山。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依韵和陈秘校见寄》

全文赏析

这首诗《郁郁东堂桂,常期接袂攀。羽翰殊不及,蓬荜却空还。江水几经岁,监中无壮颜。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通过对东堂桂树的咏叹,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首联“郁郁东堂桂,常期接袂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东堂上的桂树郁郁葱葱,常常期待着与朋友携手攀折。这里借桂树象征着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怀念。 颔联“羽翰殊不及,蓬荜却空还”则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无法相见的不满和无奈。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像鸟儿一样飞翔,但现实却无法实现,只能通过想象来寄托思念之情。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无法得到回应的遗憾和失落。 颈联“江水几经岁,监中无壮颜”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江水几经岁月流转,而作者却无法见到远方朋友的面容,只能通过监中无壮颜来想象朋友的面容。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能够得到回应的欣慰和感激。即使云山阻隔,但只要能够听到远方朋友的音讯,就感到非常欣慰和感激。这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东堂桂树的咏叹,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深沉,语言优美、流畅,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抒情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郁郁东堂桂,常期接袂攀。
羽翰殊不及,蓬荜却空还。
江水几经岁,监中无壮颜。
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云山

    读音:yún shān

    繁体字:雲山

    意思:(云山,云山)

     1.云和山。
      ▶南朝·梁·吴均《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云山离晻暧,花雾共依霏。”
      ▶唐·王昌龄《过华阴》诗:“云起太华山,

  • 音尘

    解释

    音尘 yīnchén

    [news] 音信;消息

    五年隔阔音尘断

    引用解释

    1.音信,消息。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故乡隔兮音尘絶,哭无声兮气将咽。”《文选·谢庄<月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