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川上南望伊川》 岁月易凋谢,善恶难湮沦。

岁月易凋谢,善恶难湮沦。

意思:岁月容易凋谢,善与恶难埋没沦落。

出自作者[宋]邵雍的《川上南望伊川》

全文赏析

这首诗《山留禹凿门,川阁尧水痕。古人不复见,古迹尚或存。》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时间和历史的思考。 首先,“山留禹凿门,川阁尧水痕”这句诗描绘了山川的壮丽和历史的痕迹。禹凿门是古代大禹开凿的门户,禹是古代传说中的圣人,他的功绩被刻在了山川之中。而尧水痕则象征着古老的历史痕迹,尧也是古代传说中的圣人,他们的故事和功绩也留在了水痕之中。 “古人不复见,古迹尚或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古人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遗迹还在。这暗示着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历史是永恒的。同时,这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后人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古人的精神和智慧。 “岁月易凋谢,善恶难湮沦。”这句诗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思考。岁月易逝,善恶难以湮灭。这句诗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行善积德,因为这些善行和恶行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 最后,“无作近名事,强邀世俗尊。”这句诗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和对道德的追求。不要做那些只为了追求名利而做的事情,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为了迎合世俗而违背自己的良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时间和历史的思考,以及对道德和名利的反思。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留禹凿门,川阁尧水痕。
古人不复见,古迹尚或存。
岁月易凋谢,善恶难湮沦。
无作近名事,强邀世俗尊。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关键词解释

  • 善恶

    读音:shàn è

    繁体字:善惡

    意思:(善恶,善恶)
    好坏;褒贬。
      ▶《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善恶书于史册,毁誉流于千载。”
      ▶

  • 凋谢

    读音:diāo xiè

    繁体字:凋謝

    短语:故去 身故 卒 殁 寿终正寝 咽气 死去 谢世 断气 溘然长逝 故 长眠 亡 完蛋 弃世 永诀 粉身碎骨 逝世 去世 与世长辞 亡故 薨 死亡 殒 逝

  • 岁月

    读音:suì yuè

    繁体字:歲月

    短语:时 工夫 时空 日 辰 流年 日子 时刻

    英语:the years of a person\'s life

    意思:(岁月,

  • 湮沦

    引用解释

    沦落;埋没。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顾余晚脱略,怀抱日湮沦。” 唐 李德裕 《清冷池怀古》诗:“兴废由所感,湮沦斯可哀。” 宋 苏洵 《上张侍郎第一书》:“一门之中,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復为湮沦弃置之人。”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到 嬴秦 儒风已灭,从此后圣学湮沦。”《红楼梦》第七八回:“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