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信》 流浪浮生浑不觉,知机林外有鸣蝉。

流浪浮生浑不觉,知机林外有鸣蝉。

意思:流浪浮生浑不觉,了解机林外有蝉鸣。

出自作者[唐]王翰的《秋信》

全文赏析

寒来消息是谁传,金井梧桐一叶先。 这句诗以“寒来消息”起头,给人一种萧瑟之感,仿佛寒意从无端而来,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冷峻。而“谁传”二字,则让人对寒意的来源产生疑问,是自然之变,还是人事之变?接着,“金井梧桐一叶先”描绘了这种变幻的场景,金井旁,梧桐树,一片叶子飘落,成为先知秋寒的使者。这里的“一叶先”也带有一种象征意味,象征着季节的更替,象征着生命的消长。 残暑已消团扇底,新凉才到短檠前。 这两句诗继续描绘秋天的景象。“残暑已消”和“新凉才到”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受。团扇、短檠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体悟。同时,“底”和“前”这两个字也带有一种动态感,仿佛夏天在慢慢消退,秋天在慢慢降临。 问愁多在蛩声里,寄远常从雁影边。 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问愁多在蛩声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伤情绪,“蛩声”是秋天的象征,常常让人联想到寂寥、凄清的场景。而“寄远常从雁影边”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雁影”是古人常常用来寄托思念的意象。 流浪浮生浑不觉,知机林外有鸣蝉。 最后,“流浪浮生浑不觉”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漂泊不定,浮沉无定,这就是“流浪浮生”。而“知机林外有鸣蝉”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洞察和领悟,知道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即使微小的蝉鸣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生命消长、情绪变化、人生感悟等方面的思考和体悟。语言简洁明快,意象生动鲜明,情感深沉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寒来消息是谁传,金井梧桐一叶先。
残暑已消团扇底,新凉才到短檠前。
问愁多在蛩声里,寄远常从雁影边。
流浪浮生浑不觉,知机林外有鸣蝉。
作者介绍 王翰简介
王翰(公元687年至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关键词解释

  • 鸣蝉

    读音:míng chán

    繁体字:鳴蟬

    意思:(鸣蝉,鸣蝉)
    寒蝉;秋蝉。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李善注引《礼记》:“孟秋,寒蝉鸣。”
      ▶唐·高适《

  • 浮生

    读音:fú shēng

    繁体字:浮生

    英语:floating life

    意思:语本《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称人生为“浮生”。
      ▶南朝·宋·鲍照《答客》诗

  • 不觉

    读音:bù jué

    繁体字:不覺

    英语:unconsciously

    意思:(不觉,不觉)

     1.沉睡不醒。
      ▶《战国策•魏策二》:“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

  • 流浪

    读音:liú làng

    繁体字:流浪

    短语:飘零 流离失所 流转 颠沛流离

    英语:(v) be a nomad; drift about

    意思:
     1.在水里飘游。

  • 觉知

    读音:jué zhī

    繁体字:覺知

    英语:awareness

    意思:(觉知,觉知)

     1.觉察到。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吏觉知,使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