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自问行何迟》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意思: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道。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自问行何迟》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辞官返乡途中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喜悦之情。 首联“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点出了行程的漫长,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返乡迟缓的疑问。颔联“还乡无他计,罢郡有余资”,表达了作者辞官的原因,即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是因为辞去郡守的职位而有了足够的资金返乡。这两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乡的向往。 颈联“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不追求富贵,也不为生活的困难而忧虑。这两句诗也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接下来的几联,作者详细描述了返乡途中的所见所闻,如“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这些描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态。同时,这些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喜悦之情。 最后,作者反思了自己在京城的懒散生活,并以此对比返乡途中的自在生活。这表明作者已经认识到官场的束缚和生活的压力,并愿意追求更加自由、舒适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满足。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余资。
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无事

    读音:wú shì

    繁体字:無事

    意思:(无事,无事)

     1.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
      ▶《礼记•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
      ▶郑玄注:“事谓征伐。”
      ▶《史

  • 眼底

    读音:yǎn dǐ

    繁体字:眼底

    英语:eyeground

    意思:
     1.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巖稜。”
      ▶元·王行《虞美人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事心

    读音:shì xīn

    繁体字:事心

    意思:用心。
      ▶《庄子•天地》:“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
      ▶《吕氏春秋•论人》:“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
      ▶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