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 刘蕡不登科,众口诵其策。

刘蕡不登科,众口诵其策。

意思:刘大麻子不登科,大家背诵他的策略。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刘蕡的赞扬和惋惜之情的诗。刘蕡,唐代著名的策士之一,他的策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誉为“一时之屈”的佳作,被千古传诵。 诗中首先描绘了刘蕡的才华横溢,他的策论能够触动人心,深入时弊,引经据典,不拘泥于传统,为当时所推崇。接着,诗中又表达了对刘蕡的惋惜之情,他未能通过科举考试,未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荣誉,但他的策论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作。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否顺利,往往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机遇和机会。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机遇和机会,就能够获得公相的地位和荣誉,如果不能,就只能走仕途之路。但是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有才华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刘蕡的惋惜和感慨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刘蕡不登科,众口诵其策。
得者为之差,闻者为之惜。
摧藏一时屈,论议千古白。
至今简篇中,一字不敢易。
其言究时病,舂刺若戈戟。
引经见大法,非蹈春秋僻。
我朝屡得人,无不升显赫。
乃知所中否。
实命系通厄。
中则首公相,人情作冠帻。
否则走仕涂,人情作履舄。
秋风广陵城,千里夷门客,壮心虽暂失,美宝有时获。
怊怅以送君,致龙翻点额。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众口

    读音:zhòng kǒu

    繁体字:眾口

    意思:(众口,众口)

     1.众人的言论;舆论。
      ▶《战国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无翼而飞。”
      ▶《汉书•刘向传》:“上内重堪,又患

  • 登科

    读音:dēng kē

    繁体字:登科

    英语:pass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意思: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唐·裴说《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

  • 不登

    读音:bù dēng

    繁体字:不登

    意思:
     1.歉收。
      ▶《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
      ▶《汉书•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
      ▶宋·苏轼《许州西湖》诗:“颍川七

  • 口诵

    读音:kǒu sòng

    繁体字:口誦

    造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