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失题》 初见迎春识春新,欲插迎春惊春半。

初见迎春识春新,欲插迎春惊春半。

意思:最初看见迎春认识春季新,想插迎春惊春半。

出自作者[宋]王珪的《失题》

全文赏析

这首诗《初见迎春识春新,欲插迎春惊春半。朱门深锁不知春,苒苒年光暗中换。》是一首描绘春天的诗。它以迎春为切入点,通过描述作者初见迎春,想要插花却发现春天已经过去一半,进而感叹深锁在朱门之内无法感受春天的美好,年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已经流逝。 首句“初见迎春识春新”,诗人以迎春作为春天的象征,通过“初见”迎春这一细节,描绘出春天的到来,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希望。这句诗以视觉形象开篇,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初见,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欲插迎春惊春半”,诗人想要插上迎春花,却发现春天已经过去一半,这一转折点出了诗的主题——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时间的无奈和惋惜,同时也揭示了深锁在朱门之内无法感受春天的美好。 “朱门深锁不知春”,诗人以朱门深锁作为象征权力和富贵,但在这深锁之中却无法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时间的无奈。 “苒苒年光暗中换”,最后一句以年光的流逝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无奈。这句诗以“苒苒”形容时间流逝之快,“暗中换”则表达了时间不知不觉中流逝的特点。整首诗以春天的描绘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间的无奈。它以生动的细节和鲜明的象征,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初见迎春识春新,欲插迎春惊春半。
朱门深锁不知春,苒苒年光暗中换。
作者介绍 皎然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关键词解释

  • 迎春

    读音:yíng chūn

    繁体字:迎春

    英语:winter jasmine(Jasminum nudiflorum)

    意思: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

  • 初见

    读音:chū jiàn

    繁体字:初見

    意思:(初见,初见)
    初次见面。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元皇初见贺司空,言及吴时事。”
      ▶宋·文同《送通判喻郎中》诗之二:“群居五百日,日日如初见

  • 春半

    读音:chūn bàn

    繁体字:春半

    意思:谓春季已过半。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唐·柳宗元《柳州二月》诗:“宦情羁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转迷。”
      ▶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