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韩信庙》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余杯奠蒯通。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余杯奠蒯通。

意思:我妻子小女儿都堪恨,却把我杯子放蒯通。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韩信庙》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对蒯通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剪项移秦势自雄”,描绘了蒯通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剪项之计。蒯通利用此计帮助刘邦摆脱了项羽的威胁,使汉军得以转移战场,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句诗表达了蒯通的聪明才智和他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布衣还是负深功”一句,诗人用“布衣”一词来形容蒯通,暗示他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却因为他的聪明才智和策略而成就了深远的功业。这句诗表达了蒯通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以及他作为一个平民英雄的形象。 “寡妻稚子俱堪恨”一句,诗人描绘了蒯通被刘邦抛弃后的生活状况。蒯通为刘邦出谋划策,却最终被刘邦抛弃,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依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蒯通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常性的感慨。 最后,“却把余杯奠蒯通”一句,诗人以一种讽刺和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蒯通的看法。尽管蒯通曾经为刘邦出谋划策,但最终却只能用一杯酒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蒯通在历史中的尴尬地位。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蒯通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蒯通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蒯通的描绘,也表达了对智慧和勇气的赞美,以及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余杯奠蒯通。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余杯

    读音:yú bēi

    繁体字:餘杯

    意思:(余杯,余杯)
    指未喝干凈的酒,残酒。
      ▶唐·杜审言《宿羽亭侍宴应制》诗:“圣情留晚兴,歌管送余杯。”
      ▶唐·杜甫《客至》诗:“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唿取尽余杯。”

  • 寡妻

    读音:guǎ qī

    繁体字:寡妻

    英语:widow

    意思:
     1.嫡妻。
      ▶《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毛传:“寡妻,适妻也。”一说为贤妻。

  • 稚女

    读音:zhì nǚ

    繁体字:稚女

    意思:幼女;少女。
      ▶南朝·梁武帝《采菱曲》:“河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唿集群丑,不论妍媸而迭淫之,虽寡妇稚女亦不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