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朱凤行》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意思:愿分竹笋和蚂蚁,全部派猫头鹰互相怒吼。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朱凤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诗歌,通过描绘潇湘之山和衡山高之间的对比,以及朱凤在求群时的困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首两句“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诗人以潇湘之山和衡山高进行对比,描绘了朱凤在山巅嗷嗷求群的场景。潇湘之山和衡山高在这里象征着社会环境的严酷和不平,而朱凤的求群则象征着弱小生命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寻求帮助的渴望。 接下来的四句“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描绘了朱凤为了寻求同伴而不得的困境,以及弱小生命在困境中挣扎的场景。这里既有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也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最后四句“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则是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和希望。诗人希望将竹子的果实分给蝼蚁,让鸱枭不再怒号,象征着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公正和平等,弱小生命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整首诗通过象征和寓言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公正和平等的追求。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鸱枭

    读音:chī xiāo

    繁体字:鴟梟

    英语:owl

    意思:(鸱枭,鸱枭)
    见“鸱鸮”。

    解释:1.见\"鸱鸮\"。

    详细释义:

  • 怒号

    读音:nù háo

    繁体字:怒號

    英语:roar

    意思:(怒号,怒号)
    愤怒唿号;大声叫号。
      ▶《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唐·

  • 蝼蚁

    读音:lóu yǐ

    繁体字:螻蟻

    短语:雄蚁 工蚁 白蚁 兵蚁 蚁后

    英语:mole cricket and ant; nobodies; nonentities

    意思:

  • 竹实

    读音:zhú shí

    繁体字:竹實

    意思:(竹实,竹实)

     1.竹子所结的子实,形如小麦。也称竹米。
      ▶《韩诗外传》卷八:“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
      ▶《世说新语•栖逸》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