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稔已食足,今年当得厌酒肉。
意思:去年一年已经吃够,今年会得到满足酒和肉。
出自作者[宋]陆游的《喜雨歌》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不雨珠,不雨玉,六月得雨真雨粟》是一首对当时社会饥荒状况的深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先,诗中提到了“不雨珠,不雨玉”,这是对当时干旱情况的直接描绘。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用“雨珠”(即雨水)和“雨玉”(即粮食丰收)来象征农业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然而,在诗中,这种景象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六月得雨真雨粟”,即六月份本应是雨水丰沛的时候,却变成了真正的雨水导致的粮食短缺和物价飞涨。这无疑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批评。
然后,诗中描绘了饥荒对农业的影响,“十年水旱食半菽,民伐桑柘卖黄犊”。这句话描绘了农民们十年来的苦难生活,他们只能吃一半粮食来维持生命,甚至不得不砍伐桑树和柘树来换取食物。这些植物原本是农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在饥荒面前,它们也成为了他们生存的救命稻草。
接着,诗中描绘了去年的情况有所好转,“去年小稔已食足”,人们已经能够勉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今年的情况又变得严峻,“今年当得厌酒肉”,人们期待着今年能够丰收,能够有足够的粮食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能够稍微奢侈一些,享受一些酒肉。然而,这种期待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最后,“斯民醉饱定复哭,几人不见今年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人民在满足之后是否会再次饥饿?多少人能亲眼看到今年的丰收?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中的人们,并思考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