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偈颂十四首》 相逢谁觉梦不梦,浪静闲乘般若舟。

相逢谁觉梦不梦,浪静闲乘般若舟。

意思:相逢谁觉得梦也梦,浪静闲乘般若船。

出自作者[宋]释印肃的《偈颂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佛教哲理的诗,主要探讨的是“实相”、“一多无位”、“庵本无庵开不开”、“色见普庵人”等佛教概念。 首先,“实相无空无不空”表达的是佛教中的“实相”观念,即真实存在的本质是无形的,超越了物质和概念的存在。这里的“无空”和“无不空”是对实相的双重描述,前者强调空无物质,后者则强调空无概念。 “一多无位谁分别”表达的是佛教中的“一多”观念,即一切都是平等、无差别的。这里的“一多无位”是对这一观念的描述,而“谁分别”则表达了无人能对万物进行区分的概念。 “万象森罗一镜中”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万象森罗”观念,即所有的形象和现象都存在于一个镜中,没有真正的区别。这里的“一镜中”是对这一观念的形象化描述。 “庵本无庵开不开,灵知自性即如来”表达的是佛教中的“庵本无庵”和“自性即如来”的观念。前者强调心境原本就是空无的,后者则强调灵知和自性是佛性的象征。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探索。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身处无依无靠的境地,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表现出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深度探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佛教哲理和诗人自身的体验,表达了对超越物质和概念的存在、平等、无差别、自性等观念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实相无空无不空,将不空执尚违宗。
一多无位谁分别,万象森罗一镜中。
庵本无庵开不开,灵知自性即如来。
寻源穷处烟霞伴,南岭风光近日回。
上无片瓦下无锥,被喧卜静了无依。
多求欲叩无心者,既了无心岂是非。
若将色见普庵人,未免随流不契津。
千里无来同受用,纵横妙用自家珍。
莫怪渠侬不出头,了心非相永无求。
相逢谁觉梦不梦,浪静闲乘般若舟。

关键词解释

  • 般若

    读音:bō rě

    繁体字:般若

    英语:prajna

    意思: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 相逢

    读音:xiāng féng

    繁体字:相逢

    短语:撞见 碰到 遇见 赶上 遇到

    英语:come across

    意思:彼此遇见;会见。
      ▶汉·张衡《西京赋》:“跳

  • 静闲

    读音:jìng xián

    繁体字:靜閑

    意思:(静闲,静闲)
    安静宽敞。
      ▶《楚辞•招魂》:“像设君室,静闲安些。”
      ▶王逸注:“无声曰静,空宽曰闲。”
      ▶明·夏完淳《湘巫赋》:“开温室之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