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功用在还婴,肯使秋毫有妄情?
意思:培养心理功用在回到我,肯让丝毫有妄情?
出自作者[宋]陆游的《道室述怀》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养心功用在还婴,不使秋毫有妄情。诗中描绘了一位道士的形象,他穿着藤冠,手持蠹简,是一位深谙道家哲学的老者。他面对妖狐,却能将其化为人类,表现出超凡的智慧和勇气。他对黄金的价值看得很轻,对市井之徒则保持距离,向往明年能去往远离尘嚣的青城山。
首句“养心功用在还婴,肯使秋毫有妄情”表达了诗人对养心之道的理解,即要达到内心的平静,关键在于返璞归真,回归婴儿般无妄无执的状态。这种思想在道家哲学中颇为常见,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修养之道。
“二寸藤冠狂道士,一编蠹简老书生”描绘了一位身着藤冠、手持蠹简的道士形象。藤冠象征着自然、朴素,蠹简则代表了道家的经典文献。这两者结合,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所追求的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
“狐妖从汝作人立,金价在吾如十轻”两句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妖狐的看法。他认为,妖狐如果能像人一样立身行事,那是值得尊重的。这与诗人对黄金的看法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认为黄金的价值远不如妖狐立身行事来得高贵。这体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价值的淡然处之。
“地肺终嫌近朝市,明年泝峡上青城”两句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远离尘嚣的青城山的向往。尽管当前的生活环境离市井之徒太近,诗人仍然觉得它有诸多不足。因此,他期待着明年能前往远离尘嚣的青城山。这体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当前生活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道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养心之道的理解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诗人向往远离尘嚣的生活,对世俗价值保持淡然处之的态度,体现了他的超脱和智慧。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追求,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精髓和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