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戎州》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意思:汉民族改成市,罗纨吝惜不返回。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戎州》

全文赏析

这首诗《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是一首描绘边疆地区风景和人文的诗。通过对江水、三峡、州城、行旅、禁军、汉虏、罗纨等自然和人文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风情。 首联“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诗人以江水引出三峡,描绘出江水通向三峡的壮丽景象,又以州城控制百蛮,表现出州城的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着周边广大的蛮荒之地。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暗示了边疆地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颔联“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诗人进一步描绘边疆地区的风景。沙昏,表现出边疆地区沙漠的荒凉;行旅倦,则表现出旅人长途跋涉的疲惫。而边静禁军闲,则表现出边疆地区相对和平,禁军也因此得以休息。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边疆地区的风景特点,也暗示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状况。 颈联“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诗人转向描绘边疆地区的人文景象。汉虏更成市,表现出边疆地区商业的繁荣,汉族和少数民族在这里进行交易;罗纨靳不还,则表现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高,汉人穿着精细的丝织品纨,少数民族则不轻易归还。这一句既表现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尾联“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诗人以细节描写结束全诗。投毡捡精密,表现出交易的精细和严谨;换马瘦孱颜,则表现出交易的场景中马匹交易的场景,换来的马匹瘦弱但看起来健康。这一句既表现了边疆地区的商业特点,也反映了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全诗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风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地区的热爱和对民族融合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成市

    读音:chéng shì

    繁体字:成市

    意思:
     1.使市场物价均平。
      ▶《周礼•地官•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
      ▶郑玄注:“成,平也。”
      ▶贾公彦疏:“质人主

  • 汉虏

    读音:hàn lǔ

    繁体字:漢虜

    意思:(汉虏,汉虏)
    被俘的汉族人。
      ▶明《见只编》卷上:“十二为真虏、汉虏及外镇投充新旧家丁本身,并所生幼子,先年俱不当差,近年同军士二三岁幼丁多有派顶赔粮田地。”

  • 更成

    引用解释

    谓重修旧好。《左传·隐公六年》:“六年春, 郑 人来渝平,更成也。” 孔颖达 疏:“变更前恶而復为和好……自 狐壤 以来,与 郑 不和,今日復和,故曰更成。言更復 狐壤 以前之好也。”

    读音:gēng chéng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