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临水,此恨自古,销磨不尽。
意思:登山临水,这对从古代,销磨不尽。
出自作者[宋]周邦彦的《丁香结·苍藓沿阶》
全文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是“秋感”,它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1. 词的开头,作者通过描绘苍藓、冷萤、黏屋的庭树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秋天的凄凉景象。“苍藓沿阶,冷萤黏屋,庭树望秋先陨”三句,勾画出一幅凄清的秋景图,藓苍苔是秋冬之后树木落叶前特有的景象,而冷萤则是秋夜的点缀,黏附于屋上的飞萤,更显其凄冷。庭树望秋先陨,更是对季节变换的感慨。
2. “渐雨凄风迅”中的“渐”字,表明凄苦之感是由逐渐而来的,这既指出了词境由乐而哀的演化,又奠定了全词哀伤的基调。
3. “汉姬纨扇在,重吟玩、弃掷未忍”,此处借用了班婕妤《怨歌行》的故事,暗示了秋感之中包含了年华已逝的伤感。
4. “登山临水”之后的“此恨”二字,承接上文,点明全词的主题——古今皆有的“此恨”之情。
词的下阕,作者回忆起曾经的欢乐时光:“牵引。记试酒归时,映月同看雁阵。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这些温馨的回忆,与上阕的秋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谁念留滞故国,旧事劳方寸”,这种美好的回忆并不能缓解他内心的愁苦,反而更加凸显了他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唯丹青相伴,那更尘昏蠹损”,词人将目光转向了绘画艺术,以绘画的常青之枝叶来陪伴自己度过这个秋天,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回忆过去的欢乐时光,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孤独和无奈中坚守生活信念的精神风貌。
相关句子
- 登山临水。-- 出自《喜迁莺 词综卷二十六案花草粹编卷十一,依》作者:[元]王特起
- 最癖登山临水。-- 出自《水龙吟·唱恭初意如何》作者:[宋]李昴英
- 登山临水年年是。-- 出自《渔家傲·鹫岭峰前阑独倚》作者:[宋]陈袭善
- 乐事赏心,登山临水。-- 出自《淳于髠酒谏》作者:[宋]邵雍
-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出自《九辩》作者:[先秦]宋玉
- 登山临水送将归。-- 出自《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作者:[宋]辛弃疾
- 临水幽香缥缈。-- 出自《谒金门·春太早》作者:[宋]朱雍
- 临水整乌纱。-- 出自《浪淘沙·岸柳可藏鸦》作者:[宋]吴琚
- 宛然临水开时。-- 出自《清平乐 李仁山槛中蟠桃梅 案此下原附李杜山》作者:[元]白朴
- 临水驿。-- 出自《相思引 送范殿临赴黄岗》作者:[宋]贺铸
- 临水驿。-- 出自《相思引 送范殿临赴黄岗》作者:[宋]贺铸
- 此时临水叹。-- 出自《秋日游昆明池诗》作者:[隋]江总
- 山临水。-- 出自《摸鱼儿·甚山灵》作者:[宋]张继先
- 临水窗儿。-- 出自《南乡子·临水窗儿》作者:[宋]向滈
- 看花临水。-- 出自《上林春/一落萦》作者:[宋]晁端礼
- 登山见千里。-- 出自《感遇·之卅五》作者:[唐]陈子昂
- 登山望宇宙。-- 出自《感遇·之廿二》作者:[唐]陈子昂
- 登山望不见。-- 出自《感遇·卅二》作者:[唐]陈子昂
- 登山而远望。-- 出自《十五》作者:[魏晋]曹丕
- 登山起重障。-- 出自《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作者:[南北朝]沈约
- 登山临朝日。-- 出自《送从弟道秀别诗》作者:[南北朝]鲍照
- 此恨谁知!-- 出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作者:[元]王实甫
- 此恨无穷。-- 出自《风入松·碧苔满地衬残红》作者:[宋]康与之
- 此恨无穷。-- 出自《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作者:[宋]欧阳修
- 此恨长存。-- 出自《六州》作者:[宋]无名氏
- 此恨难穷。-- 出自《画堂春·当时巧笑记相逢》作者:[宋]赵长卿
- 此恨难平。-- 出自《浪淘沙·无叶著秋声》作者:[宋]刘辰翁
- 自古忠臣良苦。-- 出自《西江月 读通鉴唐太宗掊魏徵碑,有感而作》作者:[元]胡祗*
- 自古危哉。-- 出自《减字木兰花·苍崖万仞》作者:[宋]黄庭坚
- 自古。-- 出自《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作者:[宋]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