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调伯弢高邮榷舍》 闻道津亭傍胜区,唱筹挝鼓捋髭须。

闻道津亭傍胜区,唱筹挝鼓捋髭须。

意思:闻道津亭旁住区,唱筹击鼓捋着胡子。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寄调伯弢高邮榷舍》

全文赏析

这首诗《闻道津亭傍胜区,唱筹挝鼓捋髭须》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津亭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首句“闻道津亭傍胜区”,诗人首先描绘了津亭所处的环境,这里是傍依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的“胜区”并非特指某一具体的景观,而是指津亭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优美环境。 “唱筹挝鼓捋髭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此地的欢快场景,他们唱着筹码,敲着鼓,捋着胡子,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一句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美好的环境中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场景。 “露筋祠外千帆尽”一句,诗人转向了外部环境的描绘。露筋祠是当地的一处古迹,这里曾经有一个女子为了保护村庄而筋骨暴露,后人为纪念她而建祠。这里的“千帆尽”描绘了繁忙的景象,表明这里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 最后一句“税到江头鸥鹭无?”诗人以疑问结尾,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里的“税”指的是税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而“鸥鹭无?”则表达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这句诗暗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津亭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对美好景象和繁忙社会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闻道津亭傍胜区,唱筹挝鼓捋髭须。
露筋祠外千帆尽,税到江头鸥鹭无?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津亭

    读音:jīn tíng

    繁体字:津亭

    意思: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
      ▶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诗之一:“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宋·刘克庄《长相思•饯别》词:“风萧萧,雨萧萧,相送津亭折柳条。”
      ▶《镜花缘》

  • 髭须

    读音:zī xū

    繁体字:髭須

    英语:beard; moustache or whiskers

    解释:1.亦作\"髭?\"。 2.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详细释义

  • 闻道

    读音:wén dào

    繁体字:聞道

    意思:(闻道,闻道)

     1.领会某种道理。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唐·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明·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