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哭护国上人》 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

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

意思:支公何处在,神理竟然茫然。

出自作者[唐]张谓的《哭护国上人》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昔喜三身净,今悲万劫长。不应归北斗,应是向西方》是一首描绘出对佛教信仰深深热爱的诗。它通过描绘寺庙的衰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首联“昔喜三身净,今悲万劫长”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深深热爱,同时也透露出对时间无常的深深感慨。三身净是佛教中的一种理想境界,代表佛的三种身分: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然而,现在却感到万劫的漫长,这无疑是对无常的深深感叹。 颔联“不应归北斗,应是向西方”是对佛教信仰的坚定表达。诗人认为不应该向北斗寻求指引,而应该向西方极乐世界寻求出路。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终极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颈联“舍利众生得,袈裟弟子将”描绘了寺庙的日常生活和信仰实践。舍利是指佛或高僧圆寂后留下的遗骨,众生因此得到安慰和指引。袈裟是佛教僧侣的服装,代表着僧侣的清修和苦行。这些描述表明寺庙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实践深深地影响了诗人。 尾联“别起千花塔,空留一草堂”描绘了寺庙的衰败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千花塔”象征着寺庙曾经的繁华和辉煌,而“一草堂”则代表了现在的衰败和孤独。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最后,“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中的“支公”是三国时支谦的别名,支谦曾翻译很多佛教经典,深得佛理。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佛教神理的迷茫和困惑,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深深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衰败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深深热爱和对时间无常的深深感慨。同时,这首诗也透露出诗人对佛教终极真理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和迷茫。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喜三身净,今悲万劫长。
不应归北斗,应是向西方。
舍利众生得,袈裟弟子将。
鼠行残药碗,虫网旧绳床。
别起千花塔,空留一草堂。
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

关键词解释

  • 茫茫

    读音:máng máng

    繁体字:茫茫

    短语:开阔 空旷 广漠 瀚 浩荡 无垠 氤氲 无量 苍茫 浩瀚 无边 广阔 漫无边际 广 浩淼 辽阔 广大 旷 弥漫 一望无际 宽阔 荒漠

  • 支公

    读音:zhī gōng

    繁体字:支公

    意思:
     1.即晋高僧支遁。字道林,时人也称为“林公”。
      ▶河内·林虑人,一说陈留人。精研《庄子》与《维摩经》,擅清谈。当时名流谢安、王羲之等均与为友。
      ▶南朝·宋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