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愁满眼共谁论。
意思:清愁满眼睛和谁讨论。
出自作者[宋]李之仪的《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全文赏析
【注释】:
这首词,当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 。”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当指目前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 》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相关句子
- 满眼江山-- 出自《南乡子 送李仲先还集庆 词综卷三十六》作者:[元]唐桂芳
- 满眼春风。-- 出自《减字木兰花·四弦续续》作者:[宋]赵彦端
- 凄凉满眼。-- 出自《减字木兰花·碧梧秋老》作者:[宋]吴儆
- 愁满眼。-- 出自《渔家傲·侍宴乐游游赏惯》作者:[宋]洪皓
- 满眼东风飞絮。-- 出自《夜行船·满眼东风飞絮》作者:[宋]欧阳修
- 芳菲满眼。-- 出自《玉联环/解连环》作者:[宋]张先
- 满眼秋光好。-- 出自《卜算子·折得月中枝》作者:[宋]石孝友
- 满眼青山暮。-- 出自《点绛唇 癸酉夏六月五日同河中府官宴白楼》作者:[元]王恽
- 清愁自醉。-- 出自《双头莲 呈范至能待制》作者:[宋]陆游
-
清愁冉冉。-- 出自《减字木兰花·一尊留夜》作者:[宋]张孝祥
- 清愁叠积。-- 出自《木兰花减字/减字木兰花》作者:[宋]陈师道
- 清愁拍拍。-- 出自《摸鱼儿·正桃花》作者:[宋]张榘
- 三盏清愁散。-- 出自《点绛唇·十载风霜》作者:[元]刘秉忠
- 吟警句,写清愁。-- 出自《付金钗/更漏子》作者:[宋]贺铸
- 云共谁来共谁去。-- 出自《感皇恩·何处是云庵》作者:[宋]周紫芝
- 行迈远,共谁伍。-- 出自《贺新郎 子昭见和再用韵》作者:[元]王结
- 共谁研底里。-- 出自《谒金门 依韵和孤蟾四阕》作者:[元]吴澄
- 身世恨,共谁语。-- 出自《金缕曲 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作者:[清]纳兰性德
- 夜雨共谁听。-- 出自《小重山·旋制离歌唱未成》作者:[宋]辛弃疾
- 空壹郁,共谁语。-- 出自《贺新郎 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作者:[宋]辛弃疾
- 丘园共谁卜?-- 出自《哭崔常侍晦叔》作者:[唐]白居易
- 山水共谁寻?-- 出自《哭崔常侍晦叔》作者:[唐]白居易
- 风月共谁赏?-- 出自《哭崔常侍晦叔》作者:[唐]白居易
- 休论往事。-- 出自《减字木兰花·淮山清夜》作者:[宋]吴则礼
- 瑶台安可论。-- 出自《感遇·之十九》作者:[唐]陈子昂
- 真实不须论。-- 出自《木兰花慢 覃怀北赏梅,同参政西庵杨丈,和》作者:[元]白朴
- 相逢论-- 出自《李云南征蛮诗》作者:[唐]高适
- 朵颐论-- 出自《和曹子方杂言》作者:[宋]黄庭坚
- 何处论知己?-- 出自《晚眺 其二》作者:[元]王冕
- 山河不复论。-- 出自《将命至邺诗》作者:[南北朝]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