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邻人自金仙观移竹》 第一莫教渔父见,且从萧飒满朱栏。

第一莫教渔父见,且从萧飒满朱栏。

意思:第一不要教渔父见到,而且从萧刮满朱栏。

出自作者[宋]李远的《邻人自金仙观移竹》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移居新居后对竹子的欣赏和感慨的诗。 首联“移居新竹已堪看,劚破莓苔得几竿。”诗人表达了对新居周围竹子的欣赏之情。诗人移居新居,看到新种的竹子已经长得如此之高,如此之壮,不禁为之欣喜。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满意,特别是那几竿青翠的竹子,给新居增添了生机和雅致。 颔联“圆节不教伤粉箨,低枝犹拟拂霜坛。”这两句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和风姿。竹子节节圆润,不伤粉箨,低枝摇曳,仿佛要拂过霜坛。诗人通过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和风姿,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颈联“墙头枝动如烟绿,枕上风来送夜寒。”这两句描绘了竹子的环境和作用。墙头的竹枝摇曳,如同烟雾般的绿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在夜晚,风从竹子上吹来,送来一丝寒意。这两句诗将环境与竹子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满意和对竹子的欣赏之情。 尾联“第一莫教渔父见,且从萧飒满朱栏。”诗人在此告诫自己要小心行事,不要让渔夫看到新居的竹子。因为竹子在古代常常被视为隐逸之士的象征,如果渔夫看到了竹子,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诗人选择让竹子在朱栏上显得萧飒满,即竹叶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充满栏杆。这样既能欣赏到竹子的美,又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整首诗通过对新居竹子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满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也表达了对隐逸之士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移居新竹已堪看,劚破莓苔得几竿。
圆节不教伤粉箨,低枝犹拟拂霜坛。
墙头枝动如烟绿,枕上风来送夜寒。
第一莫教渔父见,且从萧飒满朱栏。

关键词解释

  • 萧飒

    读音:xiāo sà

    繁体字:蕭颯

    英语:desolate; bleak

    意思:(萧飒,萧飒)

     1.形容风雨吹打草木发出的声音。
      ▶唐·陈羽《湘妃怨》诗:“商人酒滴庙前草,

  • 渔父

    解释

    渔父 yú fǔ

    [old fisherman] 渔翁,捕鱼的老人

    渔父见而问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引用解释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

  • 第一

    读音:dì yī

    繁体字:第一

    英语:first

    意思:
     1.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傅产、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赵王。”

  • 莫教

    读音:mò jiào

    繁体字:莫教

    意思:犹莫非。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吴教授听得外面声音,不是别人,是我浑家和锦儿,怎知道我和王七三官人在这里?莫教也是鬼?”

    解释:1

  • 朱栏

    读音:zhū lán

    繁体字:朱欄

    意思:(朱栏,朱栏)
    朱红色的围栏。
      ▶唐·李嘉祐《同皇甫冉登重元阁》诗:“高阁朱栏不厌游,蒹葭白水遶长洲。”
      ▶宋·王安石《金山寺》诗:“摄身凌苍霞,同凭朱栏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