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雨中遣闷》 雨渍愁云重不飞,山蒸冷雾袭人衣。

雨渍愁云重不飞,山蒸冷雾袭人衣。

意思:雨渍愁云重不飞,山蒸冷雾偷袭别人的衣服。

出自作者[明]刘基的《雨中遣闷》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寒冷凄清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不安。 首联“雨渍愁云重不飞,山蒸冷雾袭人衣”描绘了雨天的氛围,雨水浸润了厚重的云层,让它无法飘扬,山间蒸腾的冷雾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 颔联“亦知屏翳空多事,只恐羲和失所归”中,诗人借用了屏翳和羲和两个古代神话人物,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不安。屏翳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雨神,羲和则是太阳神,诗人害怕失去了太阳的温暖,只留下雨水的冷漠。 颈联“岁晏波涛东逝急,天寒鸿雁北来稀”进一步描绘了天气的恶劣和季节的变迁,波涛汹涌,岁月匆匆流逝,寒冷的天气使得鸿雁南飞,稀少的北来雁群更增添了孤独和寂寥之感。 尾联“残灯永夜清无焰,坐听饥猿响翠微”中,诗人通过“残灯”和“饥猿”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寂寥的氛围。在漫长的夜晚,一盏残灯孤独地燃烧,没有火焰,只有清冷的灯光。诗人坐着聆听饥饿的猿猴在翠绿的山林间哀嚎,让人感到更加凄凉和冷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寥和不安,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无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雨渍愁云重不飞,山蒸冷雾袭人衣。
亦知屏翳空多事,只恐羲和失所归。
岁晏波涛东逝急,天寒鸿雁北来稀。
残灯永夜清无焰,坐听饥猿响翠微。
作者介绍 刘基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关键词解释

  • 愁云

    读音:chóu yún

    繁体字:愁雲

    英语:gloomy expression

    意思:(愁云,愁云)

     1.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汉《捣素赋》:“伫风轩而结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