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余鹿门世讲感事》 斫地哀歌有此不,尽收怪变起相酬。

斫地哀歌有此不,尽收怪变起相酬。

意思:砍地哀唱有这不,把奇怪变故发生相酬。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次韵余鹿门世讲感事》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斫地哀歌”,通过描绘长霄风乱、独寐灯摇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哀歌的深深共鸣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联“斫地哀歌有此不,尽收怪变起相酬”,诗人用“斫地哀歌”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体验,同时也表达了对怪异变化的接纳和回应。 颔联“长霄风乱旌旗影,独寐灯摇鼓角秋”,通过描绘长霄风乱和独寐灯摇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颈联“堆案遗经从解秽,列盆晚菊对含愁”,诗人表达了对经书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晚菊的愁苦之情。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面对困难和挑战,要积极面对,从中解脱出来。 尾联“君家父子心源在,句法犹为汐社留”,诗人赞美了“君家父子”的心源之深,同时也表达了对“汐社”句法的留恋和尊重。这最后一联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诗的主题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斫地哀歌”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经书、晚菊等事物的感悟和理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斫地哀歌有此不,尽收怪变起相酬。
长霄风乱旌旗影,独寐灯摇鼓角秋。
堆案遗经从解秽,列盆晚菊对含愁。
君家父子心源在,句法犹为汐社留。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哀歌

    读音:āi gē

    繁体字:哀歌

    英语:elegy

    意思:
     1.悲伤地歌唱。
      ▶《庄子•天地》:“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南朝·梁·任昉《为卞彬谢修卞忠贞墓启》:“狐兔成穴,童

  • 斫地

    读音:zhuó dì

    繁体字:斫地

    意思:
     1.砍地。表示愤激。
      ▶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清·褚人穫《坚瓠补集•西涯待友》:“斫地哀歌兴

  • 不尽

    读音:bù jìn

    繁体字:不儘

    英语:not to the utmost

    意思:(不尽,不尽)

     1.未完;无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 相酬

    读音:xiāng chóu

    繁体字:相酬

    意思:
     1.唱和;酬对。
      ▶唐·韩愈《双鸟》诗:“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
      ▶宋·朱熹《再和油字韵》:“箇里竟能无一语,应惭二鸟起相酬。”
      ▶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