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意思:迎风饱吃得香甜入睡,肯让小事胸中留。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田园景象,展现了农民们辛勤耕耘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勤劳品质的赞美。 首联“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描绘了农村的季节变化和农民们忙碌的场景。决水鸣幽幽,指的是田间决水的声音,这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同时也暗示着农民们正在忙碌地插秧。而插秧未遍麦已秋,则是指农民们刚刚开始插秧,但麦子已经进入了收获季节,这表明农民们辛勤耕耘的成果即将显现。 颔联“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描绘了农民们相携前往苦竹寺烧笋、踏藕荷花的生活场景。烧笋和踏藕荷花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而苦竹寺和洲则是农村特有的景观,这些活动和景观都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颈联“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则描绘了农民们在船上烹饪美食的场景。斫鲜和炊玉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烹饪方式,而细缕缕和香浮浮则是对美食的赞美。这一联不仅展现了农民们的生活情趣,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美食的喜爱。 尾联“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们安逸生活的羡慕和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临风饱食得甘寝,指的是农民们在风中享受美食和安逸的睡眠,这是一种简单而美好的生活状态。而肯使细故胸中留,则是表达了诗人对细小事情的看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一句“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则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句诗借用壮士憔悴、饥渴求食的形象,表达了人生奋斗不息的精神。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农民们的生活,也适用于每个人的人生旅程。 整首诗通过对农村田园景象的描绘和对农民勤劳品质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奋斗精神的赞美。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细故

    读音:xì gù

    繁体字:細故

    英语:trivial matter; trifle

    意思:(细故,细故)
    细小而不值得计较的事。
      ▶《史记•匈奴列传》:“朕与单于,皆捐往细故,俱蹈大道

  • 饱食

    读音:bǎo shí

    繁体字:飽食

    英语:satiation

    意思:(饱食,饱食)
    吃饱。
      ▶《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繫之舟。”
      ▶唐·韩愈《辛卯年雪》诗:“

  • 临风

    读音:lín fēng

    繁体字:臨風

    英语:facing the wind

    意思:(临风,临风)
    迎风;当风。
      ▶《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