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从周孔讥诬伪,臆断诗书悉抵梧。
意思:从周公、孔子讥讽真实面貌,猜测书籍全部抵触。
出自作者[宋]苏籀的《校雠古史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探讨真理和智慧。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对智慧的探索,以及对那些误解自己的人的宽容。
首句“貌从周孔讥诬伪”,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以貌取人,以表面现象来评判事物的人的批评。他们总是轻易地就对事物做出虚假的评价,这是对真理的误解和诬蔑。
“臆断诗书悉抵梧”是对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赞美,强调不能盲目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而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得出结论。
“悟鉴精明原本末”表达了诗人对于看清事情真相,把握本质的追求。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讨穷商略较锱铢”则是对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赞美。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才能了解事物的细微差别,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存偶免随秦火”表达了诗人对于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珍视,同时也暗示了对于那些被遗忘或遗忘的文化的宽容。
“不喻遗忘笑汉儒”是对遗忘的智慧的赞美,认为遗忘也是一种智慧,它可以帮助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嘲笑遗忘的人的不屑。
最后一句“理胜凛然词旨达,知音傥遇圣人徒”是对理性和智慧的赞美,认为只有理胜于情,才能保持冷静和坚定,表达出深刻的观点。如果能够遇到知音,那么这些观点就能够得到理解和认同。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智慧和理解的追求,以及对那些误解自己的人的宽容和理解。它鼓励人们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深入研究和比较事物的细微差别,珍视文化遗产并保持理性和智慧。这首诗充满了对真理和智慧的热爱和追求,也充满了对理解和认同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