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正月十八日甘棠院》 夭红嫩翠宜灯烛,放散笙歌静里看。

夭红嫩翠宜灯烛,放散笙歌静里看。

意思:天红嫩翠应该灯蜡烛,分散笙歌静里看。

出自作者[宋]蔡襄的《正月十八日甘棠院》

全文创作背景

《正月十八日甘棠院》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当时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管理福建地区的财政和民政事务。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福建的甘棠院度过的一个春日午后的时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无奈和疲惫,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 以下是《正月十八日甘棠院》的全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卧闲窗对遥山,白云无尽时自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寒。 赏析: 首联:“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诗人以夏季的绿树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楼台倒映在池塘里,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映成趣。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传达了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状态。 颔联:“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人通过描绘微风吹动水晶帘子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满架蔷薇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使得整个院子都弥漫着花香。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还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颈联:“高卧闲窗对遥山,白云无尽时自还。”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生涯的无奈和疲惫,渴望远离纷扰,过上宁静的田园生活。他躺在床上,望着远处的山峦,白云无尽地飘荡在空中。这里的“白云无尽时自还”暗示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尾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寒。”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他想象着与朋友一起剪烛谈心,回忆过去在巴山夜雨中的往事。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总的来说,《正月十八日甘棠院》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无奈和疲惫,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宋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无奈閒情着物欢,更愁花草便阑珊。
夭红嫩翠宜灯烛,放散笙歌静里看。
作者介绍 蔡襄简介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就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就任福州知府时,去处民间巫蛊的危害;在建州就任福建路转运使(省长)时,倡植福州市至漳州府七百里驿道松;在园林艺术上,君谟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放散

    读音:fàng sàn

    繁体字:放散

    英语:diffuse; spread

    意思:
     1.犹挥霍。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四》:“延寿字长公,燕人也。先是为东郡太守,放散官钱,奢僭逾

  • 笙歌

    读音:shēng gē

    繁体字:笙歌

    英语:playing and singing

    意思:
     1.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

  • 夭红

    读音:yāo hóng

    繁体字:夭紅

    意思:(夭红,夭红)
    鲜红。亦指鲜红的花。
      ▶唐·罗隐《金陵思古》诗:“柔姿曼态葬何处,夭红腻白愁荒原。”
      ▶宋·梅尧臣《和杨直讲夹竹花图》:“桃花夭红竹凈绿,春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