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红嫩翠宜灯烛,放散笙歌静里看。
                        
                         
                            
意思:天红嫩翠应该灯蜡烛,分散笙歌静里看。
 
                        
                        
                        
                        出自作者[宋]蔡襄的《正月十八日甘棠院》                        
                        
                                                
                            
全文创作背景
                         《正月十八日甘棠院》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当时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管理福建地区的财政和民政事务。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福建的甘棠院度过的一个春日午后的时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无奈和疲惫,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
以下是《正月十八日甘棠院》的全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卧闲窗对遥山,白云无尽时自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寒。
赏析:
首联:“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诗人以夏季的绿树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楼台倒映在池塘里,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映成趣。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传达了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状态。
颔联:“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人通过描绘微风吹动水晶帘子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满架蔷薇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使得整个院子都弥漫着花香。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还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颈联:“高卧闲窗对遥山,白云无尽时自还。”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生涯的无奈和疲惫,渴望远离纷扰,过上宁静的田园生活。他躺在床上,望着远处的山峦,白云无尽地飘荡在空中。这里的“白云无尽时自还”暗示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尾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寒。”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他想象着与朋友一起剪烛谈心,回忆过去在巴山夜雨中的往事。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总的来说,《正月十八日甘棠院》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无奈和疲惫,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宋代诗歌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