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皓文二绝》 芳草谁能梦谢池,但将心地喻摩尼。

芳草谁能梦谢池,但将心地喻摩尼。

意思:芳草谁能梦见谢池,只要心地明白摩尼。

出自作者[宋]林逋的《和皓文二绝》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意象的诗。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境界。 首句“芳草谁能梦谢池”引出了一个美好的意象,芳草和谢池,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这里的“谁能梦”表达了一种无人能真正把握、体验这种美好的遗憾。 第二句“但将心地喻摩尼”,摩尼珠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奇珠子,能照亮黑暗。作者将心地比作摩尼,意味着内心需要像摩尼珠一样明亮,才能照亮生活的黑暗,找到方向。 第三句“千岩万壑时相忆”,这里的千岩万壑指的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时相忆则表达了作者时常回忆起这些困难,暗示着作者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 最后一句“明月清风两自知”,明月和清风都是美好、宁静的象征。自知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了解和自我反省。整句的意思是,作者享受这种宁静的生活,并能够自我反省,保持内心的清明。 整首诗通过芳草、谢池、摩尼珠、千岩万壑、明月清风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在面对生活的美好和困难时,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明亮,进行自我反省,寻求内心的超脱和成长。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芳草谁能梦谢池,但将心地喻摩尼。
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知。
作者介绍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关键词解释

  • 摩尼

    读音:mó ní

    繁体字:摩尼

    意思:
     1.指摩尼教。
      ▶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
      ▶摩尼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 谢池

    读音:xiè chí

    繁体字:謝池

    意思:(谢池,谢池)
    见“谢家池”。

    解释:1.见\"谢家池\"。

    造句:暂无

  • 芳草

    读音:fāng cǎo

    繁体字:芳草

    英语:fragrant grass

    意思:
     1.香草。
      ▶汉·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后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