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景彝春宴》 红线织成庭下毯,明珠结出耳中环。

红线织成庭下毯,明珠结出耳中环。

意思:红线编织成庭下毯子,明珠结出了中间环。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次韵景彝春宴》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朝堂之上的盛景,并表达了诗人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的诗。 首句“法座初瞻户牖间,衮衣垂处见云山。”描绘了诗人初次进入朝堂,初次瞻望皇帝的场景。这里用“法座”象征朝堂,而“衮衣垂处”则象征皇帝的高贵和威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敬畏和崇敬。而“见云山”则进一步描绘了朝堂之上的庄重和神秘。 “满斟玉酒传宣尽,齐插宫花拜赐闲。”描绘了朝堂之上的宴饮和仪式,表达了诗人对权力的追求和对皇帝的敬畏之情。其中,“满斟玉酒”象征着权力的诱惑,“齐插宫花”则象征着皇帝的恩赐,“拜赐闲”则表达了诗人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 “红线织成庭下毯,明珠结出耳中环。”这两句诗描绘了朝堂之上的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权力的向往和对宫廷生活的赞美。其中,“红线织成庭下毯”象征着宫廷的奢华,“明珠结出耳中环”则象征着权力的象征和地位的象征。 “斗鸡旗底蓬蓬鼓,逐胜争名利害关。”最后两句诗描绘了朝堂之上的斗鸡比赛,表达了诗人对权力和名利的追求和对争名逐利的讽刺。其中,“斗鸡旗底蓬蓬鼓”象征着争斗和竞争,“逐胜争名利害关”则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渴望和对权力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朝堂之上的场景和表达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宫廷生活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争名逐利的讽刺和对权力的敬畏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法座初瞻户牖间,衮衣垂处见云山。
满斟玉酒传宣尽,齐插宫花拜赐闲。
红线织成庭下毯,明珠结出耳中环。
斗鸡旗底蓬蓬鼓,逐胜争名利害关。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织成

    引用解释

    古代名贵的丝织物。以彩丝及金缕交织出花纹图案, 汉 以来一般为帝王公卿大臣所服用。一说出自 西域 。《后汉书·舆服志下》:“衣裳玉佩备章采,乘舆刺绣,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 陈留 襄邑 献之云。” 晋 杨方 《合欢诗》之二:“寝共织成被,絮用同功绵。” 唐 杜甫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客从西北来,遗我翠织成。”

  • 红线

    读音:hóng xiàn

    繁体字:紅綫

    英语:redline

    意思:(红线,红线)

     1.红色丝线。
      ▶唐·白居易《红绣毯》诗:“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