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张损之学士兰皋亭》 碕岸接芳蹊,琴觞此自怡。

碕岸接芳蹊,琴觞此自怡。

意思:崖岸岸接芳路,琴杯这是从怡。

出自作者[宋]欧阳修的《题张损之学士兰皋亭》

全文赏析

这首诗《碕岸接芳蹊,琴觞此自怡。》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篇。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首句“碕岸接芳蹊,琴觞此自怡。”描绘了诗人在岸边的小路上弹琴饮酒,享受着自然的恩赐。这里的“碕岸”指的是曲折的岸边,“接芳蹊”则是指与芳香的小路相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而“琴觞”则是弹琴饮酒的代称,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情感。 “林花朝落砌,山月夜临池。”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自然之美。林间的花朵在早晨凋落,而山间的月光则在夜晚降临池塘。这里的花落月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雨积蛙鸣乱,春归鸟哢移。”这两句描绘了雨中青蛙的鸣叫和春天鸟儿鸣叫的声音。雨中的蛙鸣显得格外热闹,春天的鸟儿鸣叫则预示着季节的更替。这些声音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最后,“惟应乘兴客,不待主人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只有那些乘兴而来的客人,才能真正领略这里的美丽和宁静。这句话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追求,不受世俗的束缚和限制。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中的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诗人的情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碕岸接芳蹊,琴觞此自怡。
林花朝落砌,山月夜临池。
雨积蛙鸣乱,春归鸟哢移。
惟应乘兴客,不待主人知。
作者介绍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碕岸

    读音:qí àn

    繁体字:碕岸

    意思:曲折的河岸。
      ▶晋·左思《吴都赋》:“碕岸为之不枯,林木为之润黩。”
      ▶宋·王安石《示弟平甫》诗:“高淮夜入忽倒流,碕岸相看欲生觜。”
      ▶清·黄鷟来《沧浪亭》诗

  • 自怡

    读音:zì yí

    繁体字:自怡

    意思:自乐;自娱。
      ▶唐·张九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诗:“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
      ▶明·邓雅《偶题》诗:“阿女顾予哂,予心还自怡。”
      ▶明·李贽《藏书•世纪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