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 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意思:不应有恨事情,娇很却成愁。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是一首描绘战乱时期贵人命运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贵人的日常生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无奈。 首先,诗中描绘了贵人日上三竿仍未梳妆的情景,这暗示了她的生活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秩序,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这种不寻常的行为,实际上是内心痛苦的表现,而非日常生活的常态。 接着,诗中提到她不应有恨事,但却因娇弱而愁绪满怀。这表明她可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出于身份和环境的限制,无法直接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她的愁绪更加深沉和复杂。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贵人所在的阁楼,珠箔曲琼钩,仔细见扬州。这里用扬州这个繁华的城市来象征贵人曾经的富贵生活,但现在却只能遥望而不可及。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变化。 诗中还提到了北兵无法通过,以及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贵人如今沦为阶下囚的命运。这些描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 最后,诗中描绘了阁楼上的柱子和门楣上的装饰,暗示了贵人曾经的奢华生活。然而,回首过去只能看到战乱带来的破坏和离别之痛。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整首诗通过描绘贵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展现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考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
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珠箔曲琼钩,仔细见扬州。
北兵那得度,浪话判悠悠。
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
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
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关键词解释

  • 恨事

    读音:hèn shì

    繁体字:恨事

    短语:遗恨

    英语:matter for regret

    意思:遗憾的事。
      ▶唐·刘禹锡《三阁辞》之一:“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 应有

    读音:yīng yǒu

    繁体字:應有

    意思:(应有,应有)

     1.所有,一切。
      ▶唐·白居易《奏所闻状》:“自今已后,应有进奉,并不用申报御史臺,如有人勘问,便仰录名奏来者。”
      ▶元·关汉卿《

  • 不应

    读音:bù yīng

    繁体字:不應

    意思:(不应,不应)
    I

     1.不应该。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今小说•李公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